查看原文
其他

国内外一线法律人工智能大咖会面说了什么?《法律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首发(文末有惊喜)|律新社在现场

2018-04-19 律新社


律新社主笔 | 冯璞


未来五年,人工智能最令人兴奋的突破会在哪些方面?又将如何推动法律服务领域的创新?


昨天(4月18日),国际人工智能与法领域“两巨头”—— 国际人工智能与法协会( IAAIL)现任主席Bart Verheij,以及前任主席Henry Prakken首次到访上海,参观调研国内法律科技领军企业——上海百事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借此契机,百事通发起,律新社、机器之心联合主办了一场名为“AI与法律服务创新——困境与破局”研讨会, 国内外法律领域各界代表进行了一场火花四溅的对谈,聚焦行业内的各类热点话题。



除了两位国际“巨头”, 在知识工程、大数据语义分析、知识图谱等领域有近20年研究和产业经验的东南大学漆桂林教授,最早开始研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相关法律问题的学者之一——上海交大郑戈教授,以及南京大学软件学院、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四川大学法律大数据实验室、华宇元典、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牛法网、北明软件政法创新中心、律派巨匠等机构代表,和百事通创始人及技术团队齐聚一堂,深入交流人工智能时代法律服务行业的机遇和挑战。


Henry Prakken和Bart Verheij分别向与会嘉宾分享了他们多年以来在国际视野下对人工智能加法的见解。

 

主题演讲

《法律论证建模,以刑事案件理性证明的三种方法》


Henry Prakken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和格罗宁根大学法学院双聘教授,ASPIC+语言的创立者,《人工智能杂志》(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等杂志编委。法律人工智能界论著引用率最多的学者,代表作《建模法律人工智能的逻辑工具》。

 

“大家接触AI可能只有短短三五年,但其实关于AI与法律结合的研究早在35年前就开始了。”

Henry Prakken介绍称,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最开始的建模被用于部分通识的智能应用,但需要非常庞大的知识库,才能解决一般性的问题。

7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建模界有了巨大进步,尤其在疾病治疗方面。

总体而言,80年代后,业界对AI开始秉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当将范围缩小到相对确定和体系化的法律界时,AI得到了专业性具体应用,辅助法律判断及决策。


然而,现实也没有那么简单,在AI与法律的结合中,如何让电脑实现像人类律师一样的论证过程?在政府公共事务中采用的更多是简单推理,不需要过多解读。但在诉讼中,复杂的案件通常牵涉到事实(证据问题)、法律条件(适用环境)、法律规则(例外情况)等,将理论应用到具体案件中需要佐证,而辩论需要常识、人类的同理心、对“公正”的认识……要在各种价值观中权衡,AI应用由此变得很难。


Henry Prakken介绍道,除了众所周知的Alpha go和ROSS外,IBM近期研发的Watson也是AI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这个以知识为基础、以数据为中心建模的体系现在被应用到医学诊断和金融交易中,已经产生了商业价值。


国际人工智能与法协会前任主席 Henry Prakken


他特别指出,Watson系统还自带辩论功能,能够在正反双方立场各提出论据并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以知识体系为基础的建模还存在很多问题,缺乏法律层面的论证,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未来,我们要使用综合性的方法,结合规则体系和以知识、数据为中心的应用,加上对自然语言的解构,帮助法律论证,使得技术能够扩展下去。”


主题演讲

《法律人工智能与论证》


Bart Verheij


世界百强的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人工智能与论辩方向的首席教授。他参加了由斯坦福大学AI实验室的CodeX项目,还曾担任剑桥牛顿数学科学研究所的访问学者。从1996年至今,他的学术涉及到人工智能与法律推理、伦理系统设计、贝叶斯概率建模以及多智能体系统设计等跨领域研究,累计发表论文和专著100余篇(本)。其中,他的著作《虚拟论证:论法律人及其他论证者的论证助手设计》一书被翻译成中文。Bart还在BNVKI、COMMA、IAAIL和JURIX等多项国际学术会议和活动中担任要职。


Bart Verheij表示,AI完成了很多人的梦想,但同时人类也有失业的恐惧感。对此,欧盟经济委员会称,人永远要把握控制权,由人类来决定什么时候关闭机器;行业则要从源头禁止“杀人机器人”的开发


就当前AI的发展情况,Bart Verheij分析称,第一种AI,在如税收管理、图像处理等专业领域已经实现;第二种通识性AI尚未出现;如果第二种AI出现,第三种能够自我发明的高级AI将可能被开发。

他解释道,知识体系和数据体系之间有很大差距,1975年,人们的聚焦点还停留在知识体系上,而现在更强大更流行的则是数据体系。


“法律将引领我们走到下一步,发展创新、辩证的科技。” Bart Verheij说道,无论在法律领域还是政治领域,乃至家庭生活中,论证体系是不变的,都要建构一些假设再论证这些假设。


国际人工智能与法协会现任主席 Bart Verheij


Bart Verheij认为,正是论证科技使AI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体系和以数据为基础的体系两个方面得以融合,希望这种融合能够在2025年实现。“我相信,法律的可能性会为AI所延伸,让司法更近,让司法更有效;AI也可以为法律所延伸,让AI合法,让AI得以被解释。”


随后,东南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漆桂林、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博士生导师郑戈介绍了中国人工智能加法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并与Henry Prakken和Bart Verheij进行了交流。

 

其他与会嘉宾还围绕“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的应用是否会构成颠覆性影响?”“人工智能的分析结果仅能作为数据支持,不能作为合法定论。”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Henry Prakken看来,AI完全没有颠覆传统律师所做的工作。“AI的深度学习可能会对一些行业造成颠覆性影响,但在法律行业绝对不会。”他认为,AI可以让法律工作提升效率、组织化,并降低大众接触法律服务的门槛,但法律行业的复杂性在于需要人类去理解社会的复杂性,而这一点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上海百事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夏振海博士  


最后,上海百事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夏振海博士表示,中国近年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典型领域技术更加成熟,加上政府支持、数据资源充足、人才储备雄厚等优势,使得中国人工智能加法市场前景广阔,但中国法律服务市场还存在诸多痛点亟待解决。整体上而言,法律人工智能产品还处于初级阶段,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希望未来能够开展更多国际化的交流和研究,挣脱瓶颈,迎来春天。

 

附: 《法律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著名深度学习专家吴恩达坚信,眼下正在进行的是一次“电力革命”,人工智能将成为“新的电力”。


在这次史无前例的科技变革面前,法律行业的改变势在必行,但究竟会不会遭遇颠覆式的变革?


之于法律服务行业,人工智能技术目前有哪些“硬伤”?


未来五年,人工智能最令人兴奋的突破会在哪些方面?又将如何推动法律服务领域的创新?


本报告结合十多年的法律科技实践探索,以及国内外行业观察,为您解答上述问题。

 

本报告全文约56000字。(识别海报中二维码即可看全文,只要29.9元!

 


关于律新社

律新社是全国首家法律服务行业垂直媒体,由资深法律媒体人创办,是法律服务行业影响力最大的法律新媒体之一,持续关注中国法律服务行业发展,致力于推动法律服务行业资讯及品牌建设。


律新社品牌栏目

 

▶▷ 大咖来了观韬中茂 | 张鹏峰 中夏旭波主任 | 朱林海 锦天城高级合伙人 | 俞卫锋 上海律协会长 | 周月萍 中伦权益合伙人 | 陈峰 大成上海办公室主任 |  盛雷鸣 观韬中茂管委会联席主任 |


▶▷ 律新社观察14岁“小妈妈”竟成网红 上海首个人民调解质量监控平台 | 你是我们律所要的合伙人 | 新时代的股权律师,股权律师的新时代 | 婚姻信息可以在线查询了 | 参案律师解读中国钢企应对美国“337调查”大获全胜的秘密 |


▶▷ 律界情报上海金融法院获准设立、广州律协律师调解中心揭牌、天元香港分所乔迁 | 2017上海律师业发展数据出炉、年利达宣布亚洲区新合伙人名单、杭州互联网法院启动异步审理模式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