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辛:最近10年,孩子们的精神有点木,体质差了很多

感恩关注👉 心时代国学 2022-03-16

阅读前,请先点击上方心时代国学,再点击关注,在右上角找到“”设为星标,这样您就可以每日5点免费收到文章了。


“我观察到最近十年的孩子,他们眼神的清澈,精神的清明度和自给自足的状态,差了很多,包括体质也差了很多


很多孩子的精神有点木,有时候他们的表情和脸都是有点胀胀的,很像被灌满了杂讯的成年人。小孩子应该是很干净、天然、纯朴和灵动的,现在这样的孩子不多了。”  


——李辛


觉知


现代医学越来越发达,疾病的治疗也越来越细化,越来越多的病都有望治愈。但同时,很多人的疾病并不严重,有的只是亚健康状态,这时你应该如何对待呢?是一周看一次病,熬两次药,还是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

李辛认为,你只要好好地生活,不是总想着“我有病”,就能从“与疾病做斗争”这个牛角里钻出来,过上正常的生活。

生病是一个让你觉知的机会。如果你因此觉知,你可能过上更加健康幸福的生活。但如果没有觉知,你仍然在未来的生活里有机会觉知、思考。一切因缘,无论善缘、恶缘都是药。


愿力


人生有各种困惑。

最大的困惑是先搞清楚自己是谁,然后很多东西就清楚了。我们往往因为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才会有很多困惑。只要我们有这个心,想去澄清一些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这就是愿力。

只要这个心不坠落,虚空中会有因缘来帮我们澄清,不管是善缘还是恶缘,都在帮我们澄清

但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心,不管是动恶念、恶行得来的恶缘、还是做善念、善行得来的善缘,最终还是会把我们带到迷惑当中。

所以说“三界唯心”。还是这个心。中国传统文化其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偏力


当一个人在生活中没有找到原点,可以让他的生命力均衡发展,有所建设,那这股力量总会在某个时间某个点迸发出来。

一个人如果过分关注自己的“问题”、孩子的“问题”,财产的增值……他的生命力就会有某种不均衡的投射。

极端情况下,这种生命力会有一种迸发,让这个人成为社会的危害,或者也有的会让人成为社会的“楷模”。

但是在古代来说,都是一个失“中”的状态。有一阴必有一阳,有一正必有一反。不均衡的生命力投射在某处,就会形成某种偏好,比如,对某人、某物、某环境、某情绪、某食物……产生特别喜欢,或特别不喜欢的状态。

心理学叫“偏力”,佛学里叫“执着”。然后我们开始评价: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

这可以用来解释身体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来源。要想真正解决这些疾病,就要把这股力量引向一个平衡。

先了解自己这只“水桶”的状况,是不是有些“板”已经很长了还在补,有些“板”短了,水都从那里漏光了,却视而不见。

自己的问题最后还得靠自己,不能只靠医生。通过学习中医,接触传统文化,反观自身,回归原点。这个部分,目前的教育提供不足。

而且,一个人如果有机会参加一个团体,团体的一些作用有点像心理学的小组治疗。有时候我们的生活中缺乏支持的力量,光靠某个医生的力量是有限的。

不如把一个人放到某个合适的团体中,那样大家会有交流。

同时建立运动的习惯。比如长跑,或者武术、瑜珈,需要肉体稍微辛苦一点。肉体的磨练其实就是内心和意志的磨练。我们现代人太不爱运动了。

一个没有运动习惯的人,也是意志力缺乏的人,行动力也会差一些。

比如抑郁症。抑郁症其实就是“失去行动能力”。我那会儿治疗抑郁症,有一个要求,就是“你要找我看,必须要跑步”。如果你不跑步,我把脉就能看出来。

自己不动,光靠医生给你开药,效果不会太好。

一个人如果能跑步,通过运动带动肉体内的阳气均衡输布,同时精神方面的“阳气”也就恢复正常。

跑步是他回复正常生活的第一步,只要能跑,就能够从那个状态里出来,慢慢就能恢复全部的正常生活。


真正地去生活,一切都会过去的


一个人生病,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没有相对正常的、自然的生活。


《黄帝内经》说:“以妄为常”。意思是妄想妄行成为常态的时候,怎么会不生病?疾病是生活中各种力量累积后的一个综合结果。


有生理的、心理的、教育的、历史的、国家的、文化的等等原因,是各种因素最终的一个结果。


不管是什么病,都是如此。比如甲亢,其实就是一个人在生活中遭遇的那么多力量最后挤出来的一个结果。


因为每个人的心身特质不同,在这个人身上是甲亢,在那个人身上可能是乳腺增生,再换一个人可能是胆结石。


这一点,不管是中医,还是心理学,剥开一个个“病名”、“病相”、“症状”的外衣,看背后的力量。这股力量在生理上,就是生理上的这些“病”。


在心理上也同样如此。我们的现代医学看到的还只是生理和心理,如果大家再仔细留意一下,其实我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甚至生活中的一切面向,都是被这么一股力量在影响着。


你看《黄帝内经》、看孙思邈的书,你会发现里面不光是讲病、讲药,更多地在讲生活、思想、行为、对人对事对生活的态度和意愿。


医生和病人都需要同步提升。医生的视野如果相对全面、完整,就能够把病人带动到更大的精神空间。我们只能给出我们已经有的东西。


成年子女有责任在精神上引领老年父母


现在,中国人和父母的关系很微妙,可以说是爱恨纠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无法言说的痛。但是你已经不是小孩了,其实你是有能力去改善这段关系的。当你是小孩子的时候,是爸爸妈妈引导你,爸爸妈妈到了现在这个年龄,他们的精神能力、社会空间都不够大,我们作为正当年的孩子,就有责任帮助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内心继续发展。这是我们作为孩子对父母的作用。


有时候什么也不需要,只要花些时间,就像父母对你,你对自己的孩子一样。


我每天会跟爸爸妈妈待一待,跟他们聊聊天,有时候什么也不用做,就陪他们一会儿,大家安安静静地看自己爱看的书或者报纸。他们不高兴的时候,我会仔细跟他们交流一下。


我觉得这个事情很重要。这个过程有了,我们就没有那么多家庭里的那种长期交流不足的匮乏无力感。


最近十年,孩子们的体质差了很多


大多数的孩子过早的成人化、社会化、信息化了。因为他的爸爸妈妈比较“振荡”或者“不清晰”——孩子跟爸爸妈妈的精神是连通的,所以他们其实也在“振荡”和“不清晰”的状态。这是一个非常可惜的状态。


我观察到最近十年的孩子,他们眼神的清澈,精神的清明度和自给自足的状态,差了很多


很多孩子的精神有点木,有时候他们的表情和脸都是有点胀胀的,很像被灌满了杂讯的成年人。小孩子应该是很干净、天然、纯朴和灵动的,现在这样的孩子不多了。


会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这些孩子被提前消耗了。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的条件已经很好了,可以学到家长们认为最好的东西,似乎在朝着家长认为最合理的方向发展,但很多不是他们自主的兴趣,他们的健康很糟糕,身体、精神、内心隐藏很多问题。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以后,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内心自给自足的人。


*李辛,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毕业,天津中医学院心身医学硕士,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本文为天使在线根据李辛接受上海晨报星期日周刊采访的实录提炼整理而成,感恩分享。

如果你认同本文的观点,欢迎在文章结尾给我们点一个“赞”+“在看”,谢谢!

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当请联系641256827@qq.com,我们一定及时更正!感恩您的阅读,您的支持是我们更新最大的动力。



END · 关注我们


弘扬中华文化,传递正能量!

感恩转发,自利利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