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声书】《西藏生死书》 序

感恩关注👉 花雨满天生命家园 2022-03-16



愿此书能成为生者

濒临死亡与亡者的解脱指南

愿此书能对所有读者有所助益

并引领他们迈向证悟之旅



作者:索甲仁波切

演播:江晖

录音、监制:何海洋

剪辑、混音:赵子瑜

文字校对:郭贞

总监制:李罕


修订版序


自《西藏生死书》出版以来,倏忽十年,在书中,我努力我成长其中的传统的智慧。我想呈现如何修持它的古老教法,以及它在生死的每一个阶段如何帮助我们。这些年来,许多人催促我写这本书。他们说:这可以减缓我们在现代世界的痛苦。《西藏生死书》在全球受到热烈的欢迎,一定也是这种需要的反映。起初我有点受宠若惊,我从未期盼它有如此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撰写本书的时候,死亡仍是人们相当忌讳的主题。
渐渐地,在我旅行各国指导禅修并研讨本书内容的过程中,发现它已经拨动了人们的心弦。越来越多的人写信或亲口告诉我,这些教法如何帮助他们渡过生命中的危机,如何支持他们面对挚爱的人的死亡。即便还不熟悉书中的教法,他们仍一再重读本书,寻求启发。印度金奈有一位妇人,在读过《西藏生死书》之后,深受启发,创立了医药信托,并开办了一个临终关怀与缓和照顾中心。美国的一位夫人告诉我,她想不通为什么会如此迷恋这一本书,她说:“简直是爱死了。”诸如此类的故事,感人又真实。
证明佛法为今日世界所亟需,每每听到这些故事,我的内心就充满对佛法和历代上师、行者的无限感恩。后来我知道,《西藏生死书》已经被各种教育、医学机构和灵修中心采用。护士、医师和临终照顾专业人士告诉我,他们如何把这些法门融入日常工作中。我也听过许多非专业人士的故事,他们运用这些法门转化了亲友的死亡。特别令我感动的是,不是佛教徒的人也在阅读这本书,并称因而加深了原有的宗教信仰。他们承认本书传达的信息具有普世性,其目的不在说服其他教徒改信佛教,只是在提供古老佛法的智慧,以发挥最大的利益。
当《西藏生死书》默默的孕育了自己的生命,跨越众多领域和学科时,我开始了解他的巨大影响力和诉求到底来自何处。这些非比寻常的教法,是口传传承的心要;许多世纪以来,这个智慧的传承从未中断过,代代相传。
有人说:“这本书活似一位上师。”的确,《西藏生死书》针对生死问题提供了许多法门和答案,其背后屹立着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上师。本书自始至终都是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智慧,他们通过了无心性所构建的慈悲世界的愿景。我相信《西藏生死书》的影响力来自本传承的加持和口耳传承的鲜活有力。它的广受欢迎,一直是我愧不敢当的经验,也提醒我,如果说我有任何传扬这些教法的能力,完全是因为他们在我心中激起的虔诚与诸位上师的仁慈。十年来,我们对死亡的态度与社会提供给临终者及其家属的照顾,已经有很大改善。
大众对死亡的觉悟,以及围绕临终的许多问题,也都有了提升。越来越多书籍、网络、会议、广播电视节目、电影和支持团体,都在讨论死亡的问题。临终关怀和缓和照顾有了可观的成长,很多国家也都展开了对于临终者的全面照顾。受勇敢的人们启发,许多方案出现了,对他们我由衷的尊敬和仰慕。同时,佛教人士也收到越来越多的参与计划和做出贡献的要求。我的朋友和学生,逐渐以本书的教法为基础,发起了一个国际性教育和训练计划,其目标在于为临终者、家属和照顾者提供精神关怀。我们为专业医护人员和一般民众开课,并与各大医院、诊所、大学携手合作。
令人欣慰的是,世界各地逐渐认识到精神问题是照顾临终者的重心,一些国家的医学院也开设了有关灵修和医药之关系的课程。然而我听说,拒绝死亡的情形还是非常普遍的,人们无法为临终者提供精神帮助和照顾,或满足他们最深沉的需要。我们对于死亡的处理方式相当重要。死亡是生命中最关键的时刻,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安详和圆满的氛围中去世,都应该确信自己将被最佳的精神关怀围绕。如果《西藏生死书》能够稍稍改变我们对自己和周围人死亡的态度,便是回应了我的祈祷,我会身受感动并心持感恩。
我仍然梦想着,所有人,不管他们的年龄和教育水平如何,都能接触书中呈现的教法。我原本希望本书能够启发一场宁静的革命,改变我们对于死亡的态度和照顾临终者的方式,进而转变我们的人生观和临终照顾,但十年过去了,我们对于精神转化和真正为自己、为他人负责的需要仍然迫切如昔。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和世界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我们能让生命注满神圣的意义,如果我们的临终关怀能被敬畏照亮,如果我们能把生和死看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切会变得多么庄严啊! 如果我们每一个动作都能以慈悲为标尺,如果我们能认识万法之基础的心性,其影响又将如何呢?这必然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它将解放人们,使他们发现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利,那长久以来一直被忽视的内心层面,因而活在生命的秘密和光辉之中。




自序

西藏是我的故乡。在我六个月大的时候,就进入我的上师蒋扬·钦哲·秋吉·罗卓(Jamyang Khyentse Chokyi Lodro)位于康省的寺庙。我们西藏人有一个殊胜的传统,就是寻找过世大师的转世灵童。他们的年纪很小,必须接受特殊的训练教育,准备日后成为老师。我被命名为索甲,虽然后来我的上师才认出我是托顿·索甲(Terton Sogyal)的转世。我的前世是一位名闻遐迩的修行人,他是十三世嘉瓦仁波切的上师,也是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一位老师。

 

就西藏人来说,我的上师蒋扬钦哲算是高个儿,站在人群中总是比别人高出一个头。他满头银发,剪得短短的;慈颜善目,幽默风趣;耳朵丰满,有如佛陀。但他最吸引人的地方,并不是这些,而是他在扬眉瞬目和优雅举止之间,流露出的智慧和高贵。他的声音浑厚迷人,开示时,头稍后倾,法音潺潺而出,美如诗篇。虽然他法相庄严,却平易近人。

 

蒋扬钦哲增长了我的生命,也启发了这本书。他的前世,改变了西藏的佛教修行。在西藏,光靠转世的头衔是不够的,唯有学问和修行才能赢得尊敬。他闭关多年,相传有许多神奇的感应。他学富五车,证悟高深,就像一部智慧的百科全书,什么疑难杂症都考不倒他。西藏的修行宗派很多,大家却公认他是一切教法的权威大宗师。对任何认识或听过他的人来说,他就是西藏佛教的化身,就是修行圆满具足的鲜活例子。

 

我的上师曾经告诉过我,他的志业要由我来继续,而事实上他也视我如子。我在工作上所能做到的,以及所能接触到的听众,我觉得都是出自他给我的加持力。

 

我早期的记忆都和他有关。我生长在他的氛围里,我的童年完全受他影响。他就像我的父亲一般,有求必应。师母也就是我的姑妈康卓·慈玲·秋珑(Khandro Tsering Chodron)经常对我说:「仁波切可能忙着,不要烦他。」但我总是粘着他,他也高兴我跟前跟后。我一直问他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我很顽皮,除了我的老师,谁也管不了我。每当他们要打我的时候,我就跑到上师背后,爬上他的法座,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了。我蹲在那儿,志得意满,他只是一迳地哈哈大笑。后来有一天,我的老师私下向他们说明,为了我好,不应该让我继续野下去。因此,下一次当我再逃到他背后藏身时,我的老师就走进房间,向我的上师三顶礼之后,把我拖了出来。我当时想,多奇怪啊!为什么他不怕我的上师呢?

 

蒋扬钦哲通常都住在他前世住的房间,就在那儿,他的前世看到瑞相,并发动十九世纪横扫西藏东部的文化和修行复兴运动。那个房间很殊胜,并不特别大,却有神奇的气氛,满屋子供奉着神像、图画和书籍。他们称之为「诸佛的天堂」、「灌顶的房间」。如果我对西藏还有什么印象的话,就是那个房间。我的上师坐在木质皮套的矮凳子上,我就坐在他的身旁。如果不是他钵内的东西,我是不肯吃的。隔壁的小卧房有一个阳台,但总是很黑,墙角放一个小火炉 ,炉上的茶壶镇日烧着开水。我通常都是睡在上师床脚边的小床上。他在念咒时拨动念珠的滴答声,是我终生难忘的。当我上床睡觉后,他就坐在那儿修行;第二天早晨我一睁开眼睛,他早就醒来了,还是坐在那儿修行,不断地加持。当我睁开眼睛看到他的时候,心中就洋溢着温暖、幸福的感觉。他就是有这种安详的气质。

 

我长大之后,蒋扬钦哲就要我主持仪式,他只负责领导唱诵。在他传授教法和灌顶时,我全都在场。但我所记得的,与其说是细节,倒不如说是整个气氛。对我来说,他就是佛,这种印象在我心中永不动摇。其他每个人也都这么认为。在他传授灌顶的时候,弟子都全神贯注,几乎不敢看他的脸。有些人甚至看到他化现前世或各种佛菩萨的形象。每个人都称他为仁波切(Rinpoche),意为尊贵者,这是对上师的尊称。有他出现的场合,其他的老师就不会被这么称呼。他的出现感人至深,让许多人感动得称呼他为「本初佛」(the Primordial Buddha)。

 

如果没有遇到我的上师蒋扬钦哲,我知道我会完全不同。他充满温馨、智慧和慈悲,体现佛法的神圣真理,让佛法落实于生活,生机盎然。每当我与别人分享上师的气氛时,他们都深有同感。那么,蒋扬钦哲又给了我什么启示呢?就是对佛法不可动摇的信心,以及对于上师无比重要的信念。如果我有什么见解的话,我知道都是得自于他,这种恩德我永远也回报不了,却可传递给别人。

 

我在西藏度过青少年时期,我看到蒋扬钦哲在群众中散发他的爱心,尤其是在引导临终者和亡者的时候。西藏的喇嘛,不仅是精神上的老师,也是智者、法师、医师和精神治疗师,帮助病人和临终者。后来,我就从《中阴闻教得度》(Tibetan Book of the Dead)的相关教法中,学习引导临终者和亡者的特殊技巧。但有关死(和生)的课程,我学到最多的,还是来自于观察上师如何以无限的慈悲、智慧和了解来引导临终者。

 

但愿本书能够将他的一些伟大智慧和慈悲传达给世界,也希望读者能够透过本书感受到他的智慧心的现前,而与他建立一个亲近的关系。

 



文字转载:西藏生死书读书会 音频来自大藏经

连载中,敬请关注收听


愿此功德种善根

累世怨亲同沾恩

由斯解脱诸苦恼

共证菩提度有情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佛陀传》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