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万里风薪火正盛 前路未既青黄相捧

深圳大学报 深圳大学报
2024-09-13



2023年12月1日,深圳大学公布2022-2023学年“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薪火计划”(以下简称“薪火计划”)的结题评审结果。本学年共有137个项目申报结题,经学院及学校层层评审,最终确定优秀项目20个。这些项目不仅展示了教师们在过去一学年中所付出的辛勤与智慧,更突显了他们的教学能力。


“薪火计划”意取“薪火相传”,由学校牵头,各学院负责选拔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组成导师团,最后由导师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一对一指导和培养,帮助他们提升教学技能,是深圳大学师风建设的一段佳话。自2009年6月起,深圳大学“薪火计划”便以培育青年教师成长为核心目标,代代相传,薪火不息。一批批初入荔园的年轻教师,师从前辈、教学相长,迅速成长。他们登上“三尺讲台”,展现出深圳大学教师教学风采,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青年教师阎昱昊

身份转换 鹰隼试飞

第一次踏入深圳大学时,刚从清华大学毕业不久的阎昱昊发现,这所学校与自己的母校有许多相似之处:绿意盎然的校园景色、活跃的课堂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尽管环境相似,阎昱昊已从学生变成了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的教师。来到深大之前,阎昱昊没有独立教学的经验,与教学工作距离最近的经历是担任本科课程的助教。为了弥补经验上的不足,阎昱昊在新学期加入了“薪火计划”。


在任教的第一个学期,为了保证教学工作不出错,阎昱昊采用了较为稳妥的“输出”方式:学生们阅读文献后,由老师梳理和讲解文献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并补充前沿学术成果。


阎昱昊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课堂上


随着课程的进行,阎昱昊渐渐发现,很多同学依然囿于高中的学习思维,依赖老师直接给出正确答案;当他们遇上更复杂的学术理论时,没有足够的思考能力做支撑,常常会表现得“消化不良”。当阎昱昊被这些问题困扰时,他的导师、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师叶亢为他作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叶亢是一位经验丰富、在“淘课”平台上屡获学生“五星好评”的教师。“叶老师很清楚学生需要什么,而且会把学生的需求融入课堂。”了解到许多学生有考研、考编的计划,叶亢在上课过程中会适当地将课堂知识与应试方法结合起来,让课程既能保持专业性,又能契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叶亢的做法让阎昱昊意识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最佳的教学方法。”他认为,除了提供满满的干货,也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于是他有意减少单向的知识灌输,引导学生自己梳理和理解历史文献。针对同学们检索能力有限的问题,他专门对各个网站和图书馆作了详细的介绍,把检索和筛选文献的方式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学生。


阎昱昊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课堂上


在第二个学期结束后,阎昱昊的课程评分排到了所在学院的前15%,一半以上的学生在教评中提到了自己在思维和方法方面的提升,这一成果没有辜负平时备课的辛苦。对阎昱昊来说,学生的成长就是他最好的回报。


除了让导师一对一指导新教师,学院还会安排导师团旁听新教师的课堂,并提出改进意见。阎昱昊每学期都会开两次公开课,课上旁听的不仅有导师团和其他教师同事,还有学院领导。但这并没有让阎昱昊紧张,他认为,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平时的每一堂课和公开课一样值得他全力以赴。


项目期间,学校组织的院士讲座也让阎昱昊受益匪浅。这些讲座并不针对某个具体课题,而是结合院士的自身经历,向青年教师分享治学育人的经验。谢和平院士在讲座上分享的教学与研究方法就给阎昱昊留下了深刻印象。


通过这场讲座,阎昱昊发现,谢和平院士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获得累累硕果,在育人方面桃李满门,也在书法等兴趣爱好上颇有造诣。“无论是研究、教学还是娱乐,都要有认真踏实的态度。”阎昱昊总结道。


学生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课堂上专心聆听


一个学年过去了,阎昱昊参加的“薪火计划”顺利结项。回忆在项目过程中的种种收获,阎昱昊感慨道,这个项目不仅丰富了他的教学经历,更重要的是让他深刻领悟到了“与学生共进退”的教学真谛。然而,这位勤勉好学的老师似乎仍觉意犹未尽:“希望学校以后可以多邀请人文社科的专家学者来作专题讲座,让各专业的老师都能从中汲取灵感,获得更深层次的启发。”


青年教师陈显玲

以信传心 学无止境

师生关系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对传播学院新闻学教师陈显玲来说,应当是信任。“信任”是学生与老师敞开心扉、真切交流的关键前提。这样的交流是陈显玲十分向往的事情。


与学生交流沟通、分享经验,是陈显玲成为大学老师的一个重要信念。历任14年一线记者和杂志编委的陈显玲,最终在2022年4月落脚于深圳大学。在她眼中,“将我的经验分享给有热情学习新闻的同学,是比我仍然留在业界更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然而,大学的教育模式对陈显玲无疑是一次挑战。在进入深大校园后,她发现教师工作与记者工作不一样,校园不需要应付人际复杂的社会,而需要更多“润物无声”的教诲。这使她原本曲线型的生活路径,逐渐变成了师生之间的一条直线。


正式入职深圳大学之前,陈显玲作为业界记者的同时也从事新闻教育。然而点对点的实习生培养模式在大学教育中并不能满足同学的需求。在校园当中,陈显玲需要不断拓宽挖深教学的内容,力求带给同学更系统化的新闻学习。“薪火计划”的培训过程中,陈显玲在不断摸索属于自己“业界人”的教学模式,力图让知识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在反复权衡之后,陈显玲决定把“社会”带入课堂。


在课堂上,陈显玲把大量真实的新闻议题改编成情境模拟。2022级新闻学张梦原回忆课堂,每节课的体验都新鲜有趣、身临其境:“在课堂中,显玲老师身兼老师、一线目击者和事实核查者多种身份,带我们“亲历现场”,哪怕是不擅长学术性思维的同学,也能在情境当中和老师互动。”


陈显玲与学生们进行讨论


在带领学生深入思考的过程当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甚至使用逆向思维去发掘真相,这使得学生在记住知识的同时增加成就感。相应的,当学生做出的反馈不足时,陈显玲会继续向学生补充社会中其他维度的观点,帮助他们在更真实的环境下做出选择。


“薪火计划”在陈显玲心中意味着“薪火相传、青黄相接”。在导师与青年教师之间,师德师风与教学方法的传授与交流,并非仅仅通过讲座的灌输所能汲取,还需要切身的体会与感悟。


陈显玲用了一整个学期去观察一门课。在尹连根老师的“纪实写作与公共说理”课堂上,每节课都能看到她带着笔记本坐在前排的身影。她不光会观察老师的上课方式,在下课后亦与前后左右的学生进行沟通,去了解同学的掌握情况与疑难点。课堂上的鼓掌声、学生的欢笑声……每一个让学生兴味盎然的话题点,都是她关注的焦点。


尹连根在“纪实写作与公共说理”课堂上


对师生关系的深刻理解,源自陈显玲在“薪火计划”中跟随导师彭华新持续一年的言传身教。2023年10月11日,陈显玲的公开课上座无虚席,彭华新老师也亲临现场。在互动环节,彭老师热情地鼓励同学们走上讲台分享自已的见解。


其中一位同学在分享时,情感触动,难以自抑。此时,彭老师为这位同学递上水杯、递上纸巾、鼓励学生。彭老师的一言一行,无不透露出对这位学生的尊重与激励,这一幕让陈显玲对师生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能看见同学的成长细节并加以鼓励和引导,正是教师‘润物无声’的角色体现。”在这堂公开课中,陈显玲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导师的教诲。作为导师与学徒,彭老师与陈显玲的沟通总是离不开对不同同学的关注。“如何吸引同学的学习兴趣?应当给予怎样的支持和帮助?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并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话题。”


本期“薪火计划”走向尾声,而陈显玲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进程仍在继续。陈显玲愈发感知,教育无止境,在教育上的付出也是一件没有止境的事情。对她而言,“‘薪火计划’让人看到老师在课堂之外的付出,并为之不断努力,与学生一同成长,走向更遥远的地方。”


陈显玲(右一)带同学开展“声声忆·融媒体赋能深圳改革开放口述史”项目。


青年教师彭祎祎

课堂求新 与时相近

去年五月,彭祎祎来到了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广告系,从广告人到校园教师,彭祎祎感受到了身份转变的巨大不同。成为一名教师之后,不仅仅需要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考虑“如何与学生相处”以及“如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学生呈现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


对于一直与作品、客户交集的她而言,改变过去的结果导向思维、寻找教学的真谛是她目前适应这一身份的难题。在去年十一月,彭祎祎终于迎来了一个解决难题的机遇——参加“薪火计划”。


“‘薪火计划’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参加“薪火计划”意味着可以从前辈老师身上学习教学经验,对于刚来到深圳大学不久的彭祎祎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她认为,在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导师与学员会形成一个双向的关系,“一方面学员要广泛地去听导师的课,另一方面导师也会旁听学员的课程,在课后给一些实用的建议。”


在广泛听课学习的过程中,彭祎祎领略了多种风格的课堂,无论是专业内课程还是公开示范课,都给她带来了不同的体验感。在一些印象深刻的课堂里,老师们的授课方式也为她提供课程设计上的借鉴,让她有所收获:“不一定每节课都要在课室里,也不一定每节课都是老师来讲。”


在导师课堂的启发下,彭祎祎不断尝试去丰富自己的课堂形式,逐渐形成了自己教学风格。在品牌设计课程中,她邀请了两位业内资深工作者作为本节课的点评嘉宾;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中,她让同学以抽签的方式互相点评作品,以增加课堂互动。而今年新设的插画课堂中,彭祎祎计划带学生去户外写生,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户外创作经验。对于创新课堂形式,彭祎祎还有很多想法:“我觉得还可以再多一点,但我能想到的我都去落实了。”


同学们在彭祎祎的课堂上实践


被问及理想中的课堂的样子,彭祎祎思考片状后提出了她的设想——每个学生都能享受课程。为此,彭祎祎一直在努力的路上。她通过备课,学习,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内容,让枯燥的知识能够趣味地呈现出来。


但在走向理想状态的路上,她也遇到了自己的瓶颈:“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不停地输出,知识输出频率高就会觉得很累,因为老师也需要沉淀和积累”。对于她来说,保持输入与输出的平衡是有难度的,如需要把厚实的知识储备传授给学生,老师自身需要一定的积累。而在广告专业中,技术的的革新不断刺激着学生学习新技术的需求。


面对这样的状况,彭祎祎提到,“老师跟学生都是一样的,也会害怕与时代脱节,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焦虑。”但身处不断变化的新局势,她心态平稳,时常告诫自己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夯实教学基础的同时也要切合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在传统的基础原理上赋予案例新的解释,传授新知识,新技术。


这一年以来,彭祎祎在“薪火计划”中一直在学习,也一直在成长。准备结项的她回顾这段经历也十分感触,作为一名老师,她希望把自己所看到的世界用简单贴切的方式带给学生,引领他们走进广告,走近广告,同时启发自己的思考。展望未来,彭祎祎希望能继续沉淀自己,重视“输入”端口,通过实验、阅读与做项目,积累更多核心知识。


青年教师徐安琪

师生共进 教学相长

2021年年底,博士毕业的徐安琪从寒冷的北国南下至深圳大学。站在现代化的校园里,她感受着这所特区大学独有的活力,也对从未体验过的教师职业充满了期待。然而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化并不简单,一开始徐安琪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上课。了解到深圳大学的“薪火计划”这一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进行扶植培养的项目之后,徐安琪果断地听从学院安排参与其中。


徐安琪是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讲师。她的导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核科学与技术系的系主任刘国卿老师。见面的第一天,刘国卿老师就跟徐安琪强调:“第一天当老师,不要求你把课上得有多好。但首先你不能犯错,第二你不能讲错,第三你跟学生之间要保持良好的互动。”


徐安琪解释道,刘老师所说的不能犯错是指不能违反学院和学校的管理规定,不能触碰教师的红线;不能讲错就是至少教给学生们的知识不能有错误;与学生保持良好互动是指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并与学生积极交流。


对于第三点,兼任班主任的徐安琪感受颇深,在平时她不仅要关注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能使同学理解通彻,还要关心学生们的生活与心理问题。“在大学里,由于出现心理问题而不得不停课休学甚至退学的大有人在。刘老师在学生心理工作方面为我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徐安琪说。


徐安琪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


在课堂设计上,徐安琪为了让自己讲的内容通俗易懂,下了不少苦工夫。她说:“面对不同年级的同学,课程也要不断调整。上大一的课需要更加有耐心,有时要用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她会把“执行完一个程序后需要返回值”生动地比作拿着旗子跟司令打报告;而上研究生的课时,她认为不能照本宣科,“书上的内容仅仅是一个基础,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帮他们拓展,并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这与大一的课堂上老师以讲解为主的方式截然不同。”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徐安琪从“薪火计划”中体悟到了不一样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在与学生的相处方面。她坦言自己更多是以朋友的身份在课下与学生们交谈,而且从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上入手比侃侃而谈大道理更能让他们接受。例如,如果是男生,可以问他最近在玩什么游戏?如果是女生,可以聊聊最近在看哪个博主?


徐安琪认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善心。对于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学生,要怀有一颗善良且包容的心。对于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她会利用自己午休的时间来与他们逐一交谈。另一方面,从北方来到南方,徐安琪还是感受到了很大的地域差异,这也让她认识到要尽快地融入学生。比如学他们的家乡话,聊聊家常,以此来打破学生们对自己的陌生感,更有利于教学。


在11月初,徐安琪的“薪火计划”圆满结项。在“传帮带”的教学形式中成长,也赋予自己继续改进的动力。“在之后的时间里,我会去向其他院系的老师取取经,希望我能再接再厉!”徐安琪笑着说。



后记

“以本为本”,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必须回归教学本位。“薪火计划”,是深圳大学分层分类分步骤实施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了“固本开新”“守正创新”。未来,“薪火计划”将持续为深圳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赋能,并为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资源结构夯实基础、提供力量,培养更多“工匠良师”。


文字 | 刘子凡 夏甄蔓 白天妮 陈彦羽

图片 | 何铠帆 教务部 受访者提供

排版 | 张琪曼

编辑 | 李柳佳

责编 | 罗玉霖 

往期推荐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大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