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朝为什么能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问题?

史家余焉 史家余焉
2024-09-16

蒙古高原历来是游牧民族的天堂。春秋战国时代,游牧民族就不断南下骚扰,赵国为了抵御匈奴,修建长城,派名将李牧训练边军。

秦朝建立后,依旧受到匈奴的威胁,用大将蒙恬戍边,一度将匈奴赶出河套地区;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匈奴又趁势而起,时中原忙于混战,无暇顾及。

汉朝建立后,匈奴势大,将汉高祖刘邦困于白登,迫使汉朝不得不对匈奴卑躬屈膝,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即位后,对匈奴采取攻势,卫霍联手,将匈奴赶出漠南,后分裂为南匈奴、北匈奴。东汉建立后,又多次大败匈奴,南匈奴内附,北匈奴出走中亚。

匈奴衰亡后,鲜卑又强盛起来,他们趁着中原陷入分裂动乱的时机,在中国北部建立起多个国家,但最终消融在汉族中。

隋唐之时,游牧在蒙古高原的突厥是中原王朝的重要威胁。李渊晋阳起兵之时,为防突厥从后背插刀,不得不对突厥称臣。李世民即位之时,突厥可汗颉利兵临渭水,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与唐朝订立便桥之盟,索取重金财宝之后方肯离去。

后李世民用李靖、李绩对突厥发起精准打击,李治、武则天时期也对突厥持续打压,突厥势力逐渐萎靡不振。李隆基即位后,也时刻不敢放松对突厥的提防.公元745年,唐军与回纥联合作战,彻底推翻了突厥汗国。此后,突厥一部分前往中亚西亚,一部分融入华夏民族,彻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突厥灭亡后,回纥汗国又兴起,逐渐占据了蒙古高原。回纥汗国建立十年之后,唐朝爆发安史之乱,曾经疆域辽阔的唐朝不断缩水,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相继名存实亡、乃至被撤销,唐朝的实际控制范围逐渐缩水至传统汉地。但总体而言,回纥汗国对唐朝是友好的,曾助大唐平定安史之乱,与唐朝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军事往来。

公元840年,回纥汗国灭亡后,契丹又兴盛起来。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正式称帝建国,建立辽国。辽国建立之时,正值中原王朝陷入五代十国的混乱之中,于是抓住有利时机,扩大自己的实力。公元938年,石敬瑭为争取辽国的支持,割让燕云十六州,甘愿做儿皇帝。

此后,中原王朝无险可守,直接暴露在辽国的铁蹄之下

宋朝建立后,颇具雄心壮志,采取先南后北的方针,逐一击破,基本统一了全国。赵光义即位后,两次北伐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均遭到失败,被戏称为高粱河车神。此后,辽国不断南下骚扰,双方冲突不断,互有胜负。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率军攻宋,双方在澶州相持,宋朝向辽国纳币献帛,缔结和约,订立澶渊之盟,宋辽战争宣告结束。

进入12世纪初,女真族又强盛起来。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1125年灭辽国。1127年发动靖康之变,灭亡北宋,将北宋皇族一网打尽。康王赵构因驻节相州,幸免于难,被群臣拥立为帝。

赵构即位后,胆小如鼠,一路南逃,将中原拱手让给金国,独守江南,偏安一隅。虽有岳飞、吴介、韩世忠等忠臣良将,岳飞甚至打到距离故都开封不到五十里的朱仙镇,奈何赵构无能,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岳飞惨死风波亭。岳飞死后,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宋向金称臣,双方以淮河—大散关为界,赵构终于实现了他当江南国主的愿望。

元朝就不说了,它本身就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

明朝虽然将蒙古人赶到了长城以北,但始终无法让蒙古人臣服,蒙古骑兵南下扰边是常态,明朝的疆域在大部分时间内均龟缩在长城以南。

而到了清朝,不但彻底解决了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问题,还将游牧民族重要活动地1个小时——蒙古高原纳入了实际管辖范围。

对此,周总理就曾说国:清朝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都没有清朝那样统一

那么,为什么强如汉唐在内的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都没有解决游牧民族南下的问题,单单清朝做到了呢?这其中必有缘故。

很多人说这得益于满洲八旗的军事征讨。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军事征讨是清朝征服蒙古高原的一个前提,但只有军事征讨并不会带来真正的统一。要想真正让一个地方臣服,还需要制度和文化。清朝统治者十分清楚这一点,因此在军事征讨之后,便立即采取一系列巩固措施。

第一,联姻。和蒙古联姻可以说是努尔哈赤定下的国策。其后的继任者很好地执行了这一国策,皇帝不仅自己与蒙古贵族联姻,而且要求宗室也要娶蒙古之女。比如皇太极,察哈尔投降之后,他便开始张罗与他们的联姻。他不仅让代善、豪格等分别林丹汗的女眷,而且自己也娶了林丹汗的遗孀,更有甚者,他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林丹汗的儿子额哲。而且还封额哲为外藩亲王,位在诸贝勒之上。这一优待措施,使察哈尔迅速融入清朝体系。在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满蒙联姻贯穿始终,多达五百余次,清朝的皇后和嫔妃大多来自蒙古,蒙古也因此对清朝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满蒙成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二,划定牧场边界。长期以来,蒙古各部内乱不已,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部蒙古贵族相互争夺牧场,居民和财富。清朝便严格划定各部牧地疆界,分定人口,从根本上消除纷争,维护中央权威。同时规定,严禁各部跨界方木,一旦有此情况,以侵犯之罪论处。这个措施表面上是为了维护草原上的和平,实际目的是阻止各部通过兼并其他部落扩充自己的实力,以对抗中央。

第三,建立盟旗制度。这是清朝控制蒙古的根本制度。清朝仿照满洲八旗,将各部蒙古划分出两百多个旗,分为内属蒙古六十一旗,外藩蒙古二百零一旗。前者由朝廷派官员直接管理,无世袭之权,后者由朝廷任命蒙古各旗领主为世袭扎萨克(执政官之意,即旗主)。

所谓内属蒙古,包含察哈尔八旗、土默特二旗、乌里雅苏台将军所属十旗、伊犁将军所属十六旗在内的六十一旗旗

所谓外藩蒙古分为内扎萨克蒙古和外扎萨克蒙古

内扎萨克蒙古,又称内扎萨克或内蒙古,指归附清朝较早的漠南蒙古(不包括察哈尔、土默特),地位在外扎萨克之上,共有四十九旗。到了清末内蒙古正式成为内扎萨克四十九旗的称呼

外扎萨克蒙古,包括漠北蒙古、科布多蒙古、西套蒙古、青海蒙古、新疆蒙古等一百五十二旗。到了清末,外扎萨克蒙古有时仅指漠北蒙古,后演变出外蒙古的概念

说通俗点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在外藩蒙古中有一部分相对靠近内地,大体上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被称为内扎萨克蒙古;有一部分则更靠外,比如漠北蒙古诸部,大体上位于今天的蒙古国附近,被称为外扎萨克蒙古。

关于何为内属蒙古、何为外藩蒙古,有必要再深入解释一番。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概念,即内属蒙古并不等同于今天的内蒙古,外藩蒙古也不等同于今天的外蒙古。也就是说,内外蒙古的区分并不是以地理的概念为标准的。那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我们前面刚说,内属蒙古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员管理,外藩蒙古则是由各部的领主来担任世袭扎萨克,即旗长,由朝廷来履行册封程序。也就是说,内外的区别不在于地理标准,而是在于是由朝廷直接派人管理,还是实行扎萨克制度

而且,我们单从地理上看,清朝对蒙古的安置也不完全是以内外为标准的,有的内属蒙古不一定更接近内地,有的外藩蒙古也不一定更靠近边疆。比如,内属蒙古中就包括位于乌里雅苏台的一些旗,由乌里雅苏台将军直接管辖,这些旗大部位于今天的外蒙古;而外藩蒙古中也有如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的一些旗,这些旗位于青海和宁夏,更靠近内地,但它们仍属于外藩蒙古而非内属蒙古。总的来说,究竟是被归入内属还是外藩,主要还是看与清朝关系是否亲近

编旗之后,又在旗的上边设盟的组织,即把临近的若干旗组织为一盟,设一盟长。通过编旗设盟,使清朝直接掌握了蒙古的户口,也就增加了税收、兵员和徭役的来源

盟旗制下的蒙古各部被分成了碎片化的各旗,每旗大的不过万人,小的只有数千人,旗与旗之间有明确的边界,严格划分各旗的牧场,未经允许,不得越界。

这也就说明,盟旗制是划定牧场边界一个手段,它从法律上和制度上将各部牢牢控制在各自区域内,各部不得越旗游牧、耕种及往来,蒙古各部难以形成合力,自然也就产生不了什么威胁了

军事征服是基础,满蒙联姻是笼络,建立盟旗制度和划定牧场是控制,清朝通过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成功解决了这个困扰了中原王朝几千年的问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史家余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