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区域一体化中的“镜像城市”:东莞给嘉兴哪些启示?(下)

兰红梅、Margaret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兰红梅、Margaret(长三角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区域一体化中的“镜像城市”:东莞给嘉兴哪些启示?(上)》中,我们提到东莞与嘉兴在推进区域一体化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前者的发展看上去似乎更为“风生水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关键落子,东莞究竟有哪些“进击秘笈”?作为其“镜像城市”,略显低调的嘉兴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将如何实现比学赶超、精准发力?


东莞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过程中get到了什么?


“十四五”期间,东莞将实施“南融、北接、东拓、西连”的城市融合发展战略:


——南融深圳,南部各镇(园区)主动融入深圳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加强路网、城市服务对接融合,打造莞深深度融合发展样板区;


——北接广州,北部水乡地区推进高质量统筹发展,主动对接广州都市圈,重点加快跨市路网建设、产业协作、公共服务互联互通,打造莞穗深度合作先导区;


——东拓惠州,加快松山湖东部工业园、银瓶合作创新区、常平火车站TOD 片区开发建设,激活东部片区新增长极,协同深圳东进战略,加强和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等区域合作,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深莞惠协同发展试验区;


——西连南沙自贸区,优化西部向海发展,拓展滨海湾新区、东莞港、新沙南粮油加工基地等区域高品质发展空间,加快港口资源整合、跨江通道建设和沿海岸线环境品质提升,推动珠江东西两岸互联互通,打造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东莞“南融、北接、东拓、西连”的城市融合发展战略(来源:东莞“十四五”规划)


“南融、北接、东拓、西连”,看似简单的八个字,难道就是区域融合发展的所在吗?


事实上,东莞在推进大湾区建设、特别是与毗邻超(特)大城市的同城化进程中,除了项目化、程序化的对接之外,还get到一些秘诀,而这也许就是东莞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借力起势的关键所在。我们经过深入分析,将之概括为“五个坚定不移”。


get秘诀之一:坚定不移打造平台载体


东莞在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始终将平台载体作为基础依托。平台载体既是区域一体化的主阵地,又是后续功能塑造、产业发展、规则对接、强心强核的总集成。有了平台载体,地处广深之间的东莞才能避免过路效应,将“流”变“留”。


因此,东莞明确了松山湖、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银瓶合作创新区四大平台载体,集中精力推进开发建设。


这其中,松山湖作为莞深同城化的平台载体,近水楼台先得月,率先承接深圳的资源和功能。


特别是华为终端从深圳转移到松山湖之后,连带着也把一批电子信息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吸引到了这里,如蓝思科技、歌尔智能、华贝科技、长盈精密等元件供应商及中软国际、软通动力、易宝软件、华微明天等软件供应商。


截至2020年,松山湖已吸引8590家企业、80000多名创新人才,成为“科创湖区”的典范,也成为同城发展的典范。(详情请阅东莞松山湖,从华为到大湾区科创加速器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来源:网络)


同时,北部水乡功能区作为莞穗同城化的平台载体,定位于“湾区融通中心、岭南创意水乡”,以“5G+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力求率先承接广州的资源和功能,努力打造成国家水乡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的特色区域、珠江口东岸产业优先发展先导区、穗莞战略合作重要平台。


水乡功能区功能布局(来源: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


get秘诀之二:坚定不移塑造核心功能


东莞在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始终将功能塑造作为前提。东莞不仅仅考虑“广深有什么、东莞借什么,广深缺什么、东莞补什么”,更是将自身置于整个大湾区进行功能谋划,考虑大湾区乃至国家需要什么、东莞能做什么,通过塑造核心功能,跻身大湾区的C位。


这其中,东莞在广深科创走廊建设过程中,不仅仅将自身定位于科创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应用的角色,还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攀登。


东莞依托松山湖等平台载体,规划建设90.5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学城,定位为重大设施平台等创新资源集中承载区,并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主体。


随后,松山湖又陆续引进和建设了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学装置,一举扭转了外界认为的东莞是科研洼地的形象,成为在大湾区乃至全国、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创新策源地。


在此基础上,东莞进一步提出打造“一廊两核三带多个节点”的创新发展空间格局,覆盖东莞全域,将东莞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名城,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东莞“一核一轴三带”的创新空间布局图(来源:东莞“十四五”)


get秘诀之三:坚定不移抓牢实体产业


东莞在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始终将实体产业作为核心。从“三来一补”、贴牌生产,再到如今的自主创新“造船出海”,东莞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将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和核心竞争力,久久为功、持续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东莞智造、东莞品牌转型,逐步从全球产业链的底端,跃升为国际产业分工合作的实力参与者。


根据广东省制造业协会、广东省发展和改革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0年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研究报告》,从具体的城市分布来看,第一位的深圳有106家制造业企业入围,第二位的东莞有78家制造业企业入围,高于佛山的76家、广州的65家。


近年来,面对周边区域“高大上”的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东莞不为所动,认为发展制造业并不意味着就比广深地区的金融业、高端服务业、科技产业等低一个档次,高端制造业同样可以创新。


因此,东莞锚定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定位,积极创建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相继实施了“科技东莞”工程、“机器换人”计划、“倍增计划”等举措,借助经济周期,淘汰了一批低端落后的企业,引进了一批创新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项目,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截至2020年,东莞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206家,是嘉兴(2414家)的近2.6倍。


东莞“三极三带七大基地”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布局(来源:东莞“十四五”规划)


get秘诀之四:坚定不移深化规则对接


东莞在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始终将规则对接作为关键。与嘉兴之于沪杭所不同的是,东莞之于广深,仍处于同一个省,规则对接的壁垒更少。但与之类似的是,东莞与香港的对接需要跨越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法律、不同的货币,规则对接的难度更大。


在与广深的对接中,东莞保持着高度的敏锐性。比如,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2015年12月东莞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东莞对接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意见》,明确将东莞建设成为国家自贸试验区的示范延伸区和优先拓展区的总体目标,重点开展制度规则的对接,包括发展国际商事仲裁机制、建立行政权责清单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广实施登记注册“一网通”改革、积极试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口岸“三互”大通关改革、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


在与香港的对接中,东莞以滨海湾新区为平台载体,创新与香港合作开发的体制机制,争取建立对接港澳、接轨国际的高水平开放规则体系,促进粤港澳人员、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争取向国家申报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离岸创新实验区,与港澳合作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


特别是东莞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港澳台青年人才的政策,积极谋划建设常平“香港城”,探索开发滨海湾新区粤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城,积极吸引港澳台青年在东莞创新创业。


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发展新机遇论坛(来源:网络)


get秘诀之五:坚定不移推动强心强核


东莞在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始终将强心强核作为支撑。如前所述,东莞“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块状经济,尽管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但是面对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就显得力不从心。


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东莞在2011年就提出要高标准推进城市中心区建设,之后又进一步明确了“分区统筹、强心育极、融入湾区、对接广深”的空间战略,努力将中心城区打造成为对冲虹吸效应的“反磁力中心”。


按照东莞“十四五”规划,东莞还将继续适度强化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和“三位一体”都市核心区的紧凑度,构建“中心引领、廊道支撑、片区协同、节点开花”的城市空间格局。


重点将实施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的都市强心战略,其中中心城区展现“湾区都市”的东莞城市形象,提升都市核心区的首位度,强化高端资源集聚发展。


东莞“十四五”城市空间格局(来源:东莞“十四五”规划)


东莞能够给嘉兴带来哪些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东莞在推进区域一体化、特别是与毗邻超(特)大城市的同城化进程中,确实有独到之处。作为“镜像城市”,东莞能够给嘉兴带来哪些启示?下一步嘉兴应当如何发力?我们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


启示之一:围绕联结,聚焦发力点,打造平台载体


联结,就是要找准嘉兴的定位,并形成有机功能联系。


要积极谋划战略竞合平台,研究设立新区,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全面融合,科技、人文、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先行区、沪浙融合先导区、浙北黄金海岸经济带,作为对冲虹吸效应的等量平台。


要加快探索区域联动平台,主动与上海、杭州对接,共同探索“双总部”“前店后厂”“创新转化”等领域的利益分享机制。


要用足用好功能嵌入平台,充分发挥嘉兴在上海片区的“反向飞地”作用,积极吸引来沪投资的优质资本。


启示之二:围绕联接,立足长三角,塑造核心功能


联接,就是要联沪接杭,并在长三角更大范围内谋划嘉兴的核心功能,与沪杭一道形成核心功能承载区。


要重点提升科创功能的显示度,深入研究嘉兴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的角色定位,加快形成科技专业服务、实验动物产业等细分领域核心功能。


要重点完善交通功能,推进嘉兴南站打造沪杭两大高铁站的副枢纽,深化嘉兴港与上海港的对接合作,提升嘉兴空港作为补充上海干线机场的支线机场功能,加快形成多式联运功能。


启示之三:围绕链接,坚守制造业,夯实实体经济


链接,就是要深度融入长三角特别是沪杭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嘉兴要坚持产业自信,坚持走先进制造业之路,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全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要准确把握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整体布局与重点突破、保持传统优势与培育新兴产业等的关系,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要主动对接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城市的产业体系,加强分工协作,共同打造若干具有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


启示之四:围绕连接,注重规则化,深化制度一体


连接,就是要推进制度的衔接,进一步破解区域融合发展的制度壁垒。


要充分借助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做实浙江自贸试验区嘉兴联动创新区,加强与长三角自贸试验区的对接,深化平台、项目、人才、资本等合作,更好承接自贸试验区辐射带动作用。


要对标国际通行贸易规则,大力支持离岸贸易等新型贸易模式,研究出台支持企业开展离岸贸易的专项政策,积极培育以制造业及“走出去”企业为发展主体的离岸贸易,鼓励引导离岸贸易企业做大做强。


启示之五:围绕连结,增强反磁力,做强中心城区


连结,就是要做大做强城市中心,持续提升中心城区的能级和首位度,打造在长三角经济体系中集聚高端资源的增长极,在长三角城市体系中集聚核心功能的功能极。


相对东莞而言,嘉兴的中心城区基础更好、功能更强。重点要加快推进嘉兴南站站城一体建设,坚持优化就业岗位和优化人口结构双管齐下,加强人口导入和完善服务配套双管齐下,加快导入一批省级、市级重大功能性项目,加快打造有温度的青年友好型城市,努力引进和留下更多的产业人口和创新人才。


—— e n d ——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区域一体化中的“镜像城市”:东莞给嘉兴哪些启示?(上)【原创】链长制“高热度”下的“冷思考”
【原创】华略智库夏骥:借鉴“大虹桥”经验,应当考虑两个问题【原创】95后说:奥运已经落幕,我们为什么还关注中国女排?【热文】省长亲自挂帅:产业链“链长制”为何对招商引资如此重要?【热文】上海,正在抢北京的“地盘”【热文】9年从副县长到副省长:她亲授“人生如何才能顺“?【热文】中国没有“弯道超美”的捷径,为何很多人不愿承认【荐读】凝心聚力,奋楫扬帆——华略智库7月刊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