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城小圈,上海如何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

许伟清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华略评估执行总监许伟清

来源:华略创智(ID:HUALUETT)

以环境保护为“外框”,以文化传承为“内核”,让“人民理念”成为城市最亮丽的“名片”,人们才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和人情味,市民生活才能更加从容笃定,人民群众才有真正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随着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居民对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社区生活服务圈的需求也更加强烈。

在此背景下,上海市2035年总体规划提出: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上海社区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实现以家为中心的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较为完善的养老、医疗、教育、商业、交通、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

这是一个相当美好的愿景,是对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精神的具体贯彻,必将有效提升上海城市发展品质,全面提高市民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01

打造“15分钟生活圈”,会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



(1)极大地提供便利性和可达性。通过完善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实现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的无缝对接。每个15分钟圈都有自己的绿地空间、老人活动中心、健身设施、停车场、学校等,除非去远处上班,日常生活可以基本不出“圈”。

(2)确保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服务。建设15分钟生活圈,要瞄准全生命周期差异化、多样化、全程化居民需求,未来社区以公共交通站点或公共活动中心为核心,在其周边集中布局就业、医疗、养老、教育资源。

例如,将社区内的闲置建筑发展为嵌入式创新空间,为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办公场所;倡导依托大学院校、研究机构,在临近地区提供科技创新空间;依托历史风貌区、旧工业厂房,提供文化创意空间。同时,使得社区居民就近工作,就业通勤时间缩短。

(3)强化智慧社区建设。打造15分钟生活圈,一定程度上也在促进城市治理和社区治理智慧化进程。例如,为方便居民生活,积极应用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技术,在社区内打造健康小屋、无人健身房、无人超市、天猫小店等服务便民场所,尽量把政务服务、社区服务搬到线上,从“跑着办”变成“在家办”。

02

建成“15分钟生活圈”,上海还有哪些差距?


上海的15分钟生活圈从居民的需求出发,基于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衍生出15分钟体育健身服务圈、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15分钟休闲娱乐圈、15分钟文化活动圈等社区生活圈的新理念。

总的来说,通过对居民活动时间、空间等行为特征的刻画与描述,形成涵盖居住、就业、交通与休闲等各种日常活动功能的地域范围。一般而言,面积在3km²左右,对应人口为5万—10万人。

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模标准

根据2017年城市数据团的相关研究,以上海的1万个样本小区为例,仅12%的社区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可达到养老、卫生、教育、商业、交通、文体六项设施,越靠近市中心的小区步行可达率越高。

在全市范围内,商业、交通、教育三类设施步行可达率最高,占比达到70%。相比而言,养老、文体、医疗设施建设仍有改善空间,养老设施的步行可达率为55%,基本上两个小区中就有一个在养老服务设施上存在缺失。覆盖情况最差的是文体和医疗设施,文体和医疗设施步行范围在15分钟以内的小区不足30%。

从空间分布看,上海各区差异比较明显。静安的各项设施条件较好,15分钟步行可达率情况最好,黄浦、徐汇、长宁、虹口、杨浦、闸北、普陀等七个城区的教育、养老、商业、交通设施的15分钟步行可达率比较高,医疗和文体设施则有所欠缺。

图片来源:城市数据团(2017)

下面,我们通过两个案例来反映上海建设“15分钟生活圈”过程中的探索与努力。

案例一:普陀万里社区


“探索了如何从区域角度基于区域评估和社区需求调查形成公共要素清单。”


万里街道是上海市西北部人口较为集中、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地区。作为典型的存量社区,万里社区的“15分钟生活圈”规划形成由“区域评估-发展规划-行动计划”构成的系统性技术路线,并关注建设动态更新及行动反馈平台搭建,实现及时、长效的社区治理。


万里社区对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社区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等公共要素进行细致评估,包括现状公共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情况、既有规划合理性分析和实施情况评估,最终形成公共要素清单。这一举措为盘活闲置资源,建立社区人性化、弹性高效的空间供给策略提供了扎实基础。


另外,万里街道在行动实施过程中,增加多个社区居民的公众参与环节,如听取居民意见建议的方案征询会,鼓励居民动手参与的建造活动,并通过同心家园等社区组织的培育,推动居民自治与社区共治,激发社区基层活力。


——

万里十五分钟生活圈地图

案例二:浦东新区缤纷社区


“基于社区资源确定九项行动的三年推进计划,实现行动计划和实施机制的创新。”
2017年,浦东新区启动了缤纷社区试点工作,以“精心设计,服务百姓,点亮生活”为总体目标,力求推动建成环境的物质条件提升和社区居民的情感融入,打造具有场所认同感、归属感、具有人情味的社区大家庭。

缤纷社区在评估阶段,强调规划统筹的顶层设计,制定“一张蓝图”的总体规划,重点聚焦慢行交通、公共空间、公共服务和公共艺术活动四大领域,作为引领社区整体更新的总体方案。
在规划实施阶段,综合居民需求紧迫度、项目实施可行性等因素,制定“九大行动的三年计划”。在实施机制方面,构建了“一图三会制度”,以一张设计方案图为主线,听证会、协调会和评议会三管齐下,突出了多方协作、公众全过程参与等特点。
目前,缤纷社区“围墙外、围墙内”环境条件得到明显提升,活力街道、口袋公园、慢行网络、公共设施、艺术空间、林荫街道、运动场所、透绿行动、街角空间等九个公共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同时,这些项目有亮点、能为居民所见,居民使用后满意度幸福感显著提高,居民社区生活中的多个问题能够得到一次性解决,居民切身感受到缤纷社区行动为日常生活带来的改变。

缤纷社区9项行动

03

如何更好建设“15分钟生活圈”


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上海着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提高全球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需要考虑土地资源紧张、存量社区占比较大等因素,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重点探索和挖掘城市更新的方法,从而推动社区整体品质的提升。

在这方面,新加坡的“未来社区”建设可以为上海的15分钟生活圈建设提供很好的经验。

(1)努力挖掘新的设施建设空间。新加坡严格规定每个市镇的建设用地,以达平衡工作、休闲、文化和商业之间的关系。以一个人口约15-30万的市镇为例,各种设施的用地比例为商用9%,居住45%,学校10.3%,开放空间4.7%,运动设施1.5%,公共机构2.1%,工业9.2%,道路14.7%,公用事业及其他3.3%,每个市镇又分为5-6个邻里,相当于微型市镇。

所有的公共服务设施都围绕市镇中心修建。新加坡通过集约式空间分配来寻找设施建设空间,例如楼房一楼是运动场、二楼是警署、三楼是社区卫生中心等等。由于配套设施完备,居民在本市镇基本可以实现生活服务的自给自足。

参照这样的发展思路,上海也在尝试开掘新空间的办法,例如学校、体育场馆的运动场地、休闲场地,定期定时向居民开放。黄浦区、杨浦区、浦东新区等中小学体育场地,在寒暑假、早晚空闲时间向社会公众开放,社区居民凭身份证领取门卡,并凭卡进入学校运动场。

(2)混合居住让城市更加融洽。1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理念提倡不同人群、不同文化的融合。好比新加坡推行的嵌入式居住,同一区块既有私人公寓、大户型的政府组屋,也有小户型的政府组屋,避免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在不同的区域扎堆居住。

私人公寓的居民可以使用组屋区各类服务,提高了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同时,新加坡的公共住房政策规定,每一个片区,一定住着不同国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为族群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创造条件,从而提高社会和谐程度。

与此相应,《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提出鼓励保障性住房布局“大分散,小集中”,与商品房穿插布局;老年公寓零散地分布在一般社区中,方便家人间相互照顾。

近年来,上海已经在探索混合居住的办法。例如要求新建楼盘需要按比例配备廉租房,提供给低收入人群。企业也可以通过自建或申请公租房的方式,解决年轻职员的住房问题。通过改造老旧小区,留住年轻人,期望社区中既有年轻人,又有老人小孩;不仅有高收入人群,也有低收入人群;既有常住居民,也有租赁居住人群。

(3)建设共建共享的智慧型社区。新加坡的智慧社区建设目标是要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现代化的社区环境。例如在邻里中心安装智慧电风扇,可以根据人流量、环境温度等自行启动或调节风速。

建设具有全球城市特征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上海需要将智慧化渗透到各领域中。例如开发社区公共管理系统,鼓励社区居民随时随地拍摄和发送市容环境、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共同参与到社区管理中。

又比如,实现在线挂号、运程会诊和家庭医生等应用场景。或是,围绕社区消防和安全生产,应用智能互联技术,实现零延时数字预警和应急救援。

(4)构建开放虚拟共享的应用场景。新加坡很早就将自己定位为全球“数据港”,开发了包括数据借口标准、建立数据库的安全保障,破处数据提供者和使用者的界面障碍。这样就可以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端口,居民只要输入一个密码就可以享受到住房申请、税务申报、工作许可等电子政务服务。

上海可探索共享互助的未来邻里场景,构建邻里贡献积分机制,以时间换时间、以积分换积分,建立类似于“时间银行”信用服务体系,可以用这些时间信用换取所需要的服务,打造开放、多样、互助的邻里生活共同体。

通过优质教育资源进社区的渠道,搭建社区邻里共享图书馆、共享学校,探索线上线下共享学习交流平台。此外,还可以搭建社区未来创业空间、未来健康场景。配置共享办公、共享书吧、共享餐厅、共享人才公寓、共享健身房等生活空间,促进社区资源的全面共享。

(5)探索社会化运营管理模式。新加坡的智慧社区运营模式都是以政府为主导,与企业、市民三方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的智慧社区,提供物业、物流、商业、医疗、家庭、公益等多方面服务内容,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未来,上海可以在物业、医疗、文化、养老等领域,积极引进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期望提供均衡化、专业化、品质化的市场化服务。
 
———— e n d ————
推荐阅读
【原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店小二”如何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原创】“散装江苏”:来自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原创】这些匠心重塑的新地标,窥见人民城市的上海品质
【动态】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华略智库2020年6月刊
【荐文】中国养老金真相:东部七省市“支援”全国老人?
【荐文】10万人转移,重庆发生了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