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邓小南老师谈历史的阅读与思考

2016-05-13 葛明的学半随札

根据公众号“通识联播”的报导,北京大学五月六日的通识教育沙龙上,一位心理系的同学提出历史学习方法上的迷惑,他觉得在阅读中得到的都是碎片化的历史知识,很难形成历史学的视角。对此,历史系邓小南教授强调,作为历史爱好者,只要对历史有兴趣并乐于思考,就值得鼓励。对历史的感知有不同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看到”丰富的历史事实,第二个层面是有针对性的“观察”,第三个层面是在观察的基础上,生发出问题和“体悟”。西方常说五个“w”,对于when、where、who、what这些内容首先要“看到”,而why、how则引导我们从“观察”走向“体悟”。朱熹解释“理”的含义,称其为“所以然之故、所当然之则”,其实与“why”和“how”相似,即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事物的走向和路径。文史爱好者可以从阅读通史类书籍入手,例如钱穆的《国史大纲》、张帆老师的《简明中国古代史》(似应为《中国古代简史》)、樊树志老师的《国史十六讲》等,有的按朝代顺序讲,有的按专题阐释,无论是纵是橫,都能帮助我们把历史信息的“点”连成一条条的“线”,帮助我们建立脉络感。纵横交错的脉络,会形成认知的“网络”,从而使我们的思路得以整理、升华。过去一些高中历史教学,让学生觉得历史离自己很遥远,知识全靠背诵,事实上历史学可能是最贴近所有人的学科,哪怕是小朋友都很容易对历史故事产生兴趣。学历史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和高度的求知欲,专业需要更严格的基本训练,不做专业也需要思考和体悟。


邓老师所提三种书书影如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