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月刊》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2023-10-24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



知识生产:概念与方法


理论唤魂:审视“现代”的社会科学眼光


摘要:审视“现代”,存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两个基本进路。人文科学不仅与“现代”同时发生或出场,也成为论及“现代”蔚为大观的学术体系。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理论视野中的“现代”,是一种倾向于事实描述、比较分析、总体肯定的进路;社会科学中的实证方法,一方面力图给人们展示一幅真实且准确的现代画面,另一方面则仿照自然科学对现代进行数学化或数字化的描述分析。两者相依而立,分别促成了社会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大理论与小理论传统。“现代”的实证研究尤其是量化研究的利弊相伴而生。仅就审视“现代”的社会科学眼光来看,需要合理校正与反思超越。藉此,审视“现代”的社会科学眼光,不仅促使社会理论与社会科学视界融合,而且促使社会科学再次与人文科学进路接榫。

关键词:现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量化研究;唤魂

作者:任剑涛,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北京100084)。


法学方法论的属性定位、
发生契机与体系构造


摘要:对法学方法论的理解必须回归到其本初的含义,即指法学研究的方法论,以此它与研究司法实践的法律方法论明显不同,将法律方法论直接用来指称法学方法论,将使法学研究的方法论无立足之地。同理,“法教义学”本身即可以视为一种独立的法学研究方法或者说法学方法论的一种类型,以法学方法论对其命名实为“画蛇添足”。法学方法论立基于具体法学研究方法之上,是对法学方法的体系构建与理论说明,指引和推进着法学研究的发展。从发生学意义上看,法学方法论深受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影响,意在使法学研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而法学研究主体对于法学研究科学性、实践性、历史性的主观追求以及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用新的法学方法论创新法学理论的客观需要,使法学方法论脱颖而出并成为科学方法论中的一种独特类型。就体系构造而言,法学方法论包括法学研究的哲学预设、逻辑起点、分析视角、基本模式、主要范式、研究路径、主要方法、基本程式八个主要部分。它既包括法学研究中基础预设的铺陈、法律人逻辑起点的设定、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方法论的探讨、法律上人的模式的推演,又有个人本位的范式定位、价值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以及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检验标准的归纳。

关键词:法学方法论;法律方法论;法学方法论的发生契机;法学方法论的研究体系

作者:胡玉鸿,华东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教授(上海200042)。


过程和情境:

求真的社会科学因果方法


摘要:新时代社会科学研究如何进行通则性和特殊性解释的权衡?通过对机制因果和反事实分析主导下的方法论探索,归纳出基于过程与情境两种透视复杂现实世界的因果推断策略。在过程策略下,质性研究通过关键证据、长链分析等方式串联理论与研究对象。而在情境策略下,量化研究借助对干预机制、中介过程及未来状态的分析识别因果关系的核心效应。沿着过程和情境两种策略,社会科学经验研究能够形成证据与假设间更为紧密的联系,达成面向现实情形的特殊性因果解释。在这一预设下,借助费孝通《云南三村》与《江村经济》的研究,呈现过程和情境的因果推断策略如何应用于现实分析之中,以启发学者认知新方法潮流下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机制因果;反事实因果;过程策略;情景策略;费孝通

作者:臧雷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北京100091);朱逸飞,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汉语−思想秩序与上古神灵系统


摘要:汉语−思想秩序乃是当今汉语哲学一个问题丛生、内容丰富且极具基础重要性的研究领域,同时也展现为富有成效的方法。从此入手并以此为纲对上古汉语思想的重新考察,澄清和追复了上古汉语精神世界及其两大组成部分即神灵系统和心灵系统;通过分析和追溯上古汉语神灵系统核心词语之间的关联及其变化,梳理出相应的观念秩序以及这种秩序的变动,揭示了上古汉语思想的主体结构及其变化大势。顾颉刚否认神灵系统为贯穿上古汉语思想的根本因素和社会制度的主要支柱,其原因在于缺乏清楚地认识汉语−思想秩序的约束性的有效方法;余英时对上古汉语人神关系以及“绝地天通”的错误判断,亦缘于其失当的方法和模式无法全面地理解上古汉语的词语−思想−社会秩序的直接关联,无法中肯地把握上古汉语神灵系统和心灵系统的最终指归。

关键词:汉语−思想秩序;精神世界;神灵系统;心灵系统;天;鬼神;超越;现世

作者:韩水法,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100871)。


科学革命与哲学的可能
——围绕认识论/语言论转向的元哲学思考


摘要:在科学革命背景下审视近代以降哲学的“认识论/语言论”两大转向,其实质是哲学于丧失直接言说关于世界的哲学−科学真理的权威后转入二阶反思性分析话语,同时,科学在思想领域的强势影响,还导致以英美哲学为代表哲学的科学主义倾向与进路。如果说,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哲学话语的退场或有其学术必要性与现实合理性,那么,在自然之外的人文领域,哲学与艺术则如海德格尔所说有亲缘关系,共同承担揭示与言说真理的使命。在哲学与真理传统关系的背景下,真理哲学与哲学真理皆为哲学题中应有之义,并且以后者为本位。为科学提供背书式哲学论证,以科学真理为样本理解哲学真理引喻失义,不足为训。

关键词:元哲学思考;认识论/语言论转向;真理哲学与哲学真理

作者:周建漳,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福建厦门361005)。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框架、挑战与对策


摘要: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毫不动摇的所有制基础+全国统一大市场+有为政府+新型分配机制+高水平开放”这个具体的制度框架中。不断改革和完善这个体制的框架和内涵,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明显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如市场化改革领域界定模糊、市场分割、对内对外开放不对称等。未来在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直面来自国内外的重大影响因素对中国经济的挑战,如全球产业链重组、国内市场主导格局形成、产业政策转型、收入分配调整等,并在战略和政策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经济;全国统一大市场;产业政策;高水平对外开放;收入分配改革

作者:刘志彪,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京大学教授(江苏南京210093)。


行为经济学半个多世纪的演进:
范式转换的历史轨迹


摘要:老行为经济学向现代行为经济学的演变,本质上是一种新理论范式的形成过程。老行为经济学试图通过心理视角来诠释一些经济现象,但缺乏完整的独立的理论逻辑体系。现代行为经济学看似源于老行为经济学,却和其存在本质的区别。现代行为经济学继承了老行为经济学的心理视角的分析和相关的思想,但同时又不排斥新古典经济学,而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基础之上,引入人的社会性,从有限理性假定出发,构建完整的理论逻辑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和新古典经济学相比,理性和人性的假定不同,也就意味着理论内核出现了本质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行为经济学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新范式,同时又兼容新古典经济学。这也是现代行为经济学能够对现有的经济学分支领域带来不同程度的变革的关键原因。

关键词:老行为经济学;现代行为经济学;范式转换;历史演进

作者:周业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100872);张海燕,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历史的印记:
从重大工程的长期影响看区域发展


摘要:新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半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重大转型。透过“一五”计划时期诞生的156项工程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影响,可以一览中国区域经济七十余年的发展道路,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经济的转型和现实特征。研究表明,通过有效提升本地经济要素集聚密度,156项工程仍然持续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区域格局。相比于沿海,身处内陆的156项工程对于本地经济发展更加重要,并且在全国工业增长较慢时,156项工程所在的内陆城市能够获得更多的中央转移支付,但这些城市较低的全要素生产率却有可能减弱转移支付的实际效果。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稳健。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化的今天,产业投资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地理区位,区位优势地区更易于实现投资目标,而区位劣势地区的低效率阻碍了产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

关键词:156项工程;区域发展;转移支付;地理区位

作者:李天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北京100836)。


基层治理疲态的生成逻辑
——基于控制权的分析视角


摘要:在推进基层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基层治理主体责任控制与效率提升的张力贯穿始终。基层行政权集中化配置与目标设定难题、治理行为标准的规范化与地方性知识的兼容、层级间风险分担与激励错配等问题加剧这对张力,并使基层治理陷入治理需求高企与治理供给不足的困境。在对上负责的“必须有效”逻辑主导下,难以弥合的治理目标与能力间差距使得县乡两级政府反复动员,不断加压,导致基层政府运转过热,资源弥散、过度消耗。

关键词:疲态;基层治理;基层负担;控制权

作者:盛明科,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湖南湘潭411105);刘勇,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湘潭411105)。


宏观阶层结构与主观阶层认同
——基于调查实验法的结果


摘要:已往关于主观阶层认同的文献多侧重于个人微观层面的分析,对宏观阶层结构的作用讨论有限。上海都市社区调查(SUNS)项目设计了一项调查实验,将三种典型的宏观阶层结构图片作为实验干预信息,随机发放给被访者,进而问询他们的主观阶层认同。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梯子型”的社会阶层结构信息,“金字塔型”和“倒丁字型”这两种更不平等的社会阶层结构信息会显著降低人们自我认定的主观社会阶层,而以中产阶层为主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信息则会增加人们的中间阶层认同。由此可发现,宏观阶层结构信息会影响人们对自身社会阶层的判定,对不平等的宏观阶层结构的认知将会降低人们的主观阶层认同。

关键词:宏观阶层结构;主观社会阶层;调查实验法

作者:陈伟,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讲师(上海200444);吴晓刚,上海纽约大学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纽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200126)。


镜中灯
——论中西艺术表征的摹仿再现与抒情表现


摘要:在跨文化的传统美学思想研究中,有关艺术表征的本体论和方法论,中西方比较研究学者采用了这样一种做法,即将西方的摹仿与摹仿论跟中国的抒情传统与表现主义手法相比较,构建了一种二元对立范式。这一范式经过进一步阐发,产生了一种在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界拥有众多应和者、并对中西方的文艺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观点,即:西方文学艺术的主流是写实摹仿为基础的再现传统,而中国文学艺术是以抒情为基础的表现传统。这一观点究竟有多少合理性?其立足的二元对立范式是否能准确反映中西文艺发展的历史?是否能描述中西艺术表征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差异?中西有关摹仿与抒情的确切状况究竟怎样?本文从中西传统中选择两组对这些问题曾发表过看法的思想家,结合现代哲学家、理论家和学者对此问题的看法,对他们有关艺术表征的理论进行分析比较,在重新细读这些理论话语的基础上,审视中西艺术表征理论的异同,并借用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著名的“镜”与“灯”的比喻,提出“镜中灯”这一二元兼容的概念,试图为构建全球性美学的可能性提供一些看法。

关键词:摹仿;摹仿论;抒情传统;艺术表征;中西美学

作者:顾明栋,上海交通大学文学院访问讲席教授(上海200240),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凯萨琳·西塞尔讲座教授。


清末民初的“戏仿”福尔摩斯小说


摘要:“福尔摩斯探案”小说在清末民初译介进入中国,不仅开创了后来中国本土的侦探小说创作,更产生了一系列“福尔摩斯来中国”的“戏仿”作品。其中既有陈冷血、包天笑等人借福尔摩斯“受挫”来批判当时中国社会怪现状的“谴责”之作,也有刘半农执着于暴露福尔摩斯“失败”本身的“滑稽”故事,二者间既有着“讽喻”与“讽刺”的形式区分,又包含了“讥讽”(sardonic)和“挖苦”(sarcasm)的程度差别。而刘半农的“大失败”系列更可以视为最早的中国福尔摩斯“粉丝”所创作的“同人小说”。此外,中国台湾作家餘生的小说《智斗》(1923年)则沿着勒伯朗的足迹,将福尔摩斯与亚森·罗苹“对决”的舞台搬到了日据时期的台湾,并借此引发了一系列有趣的本土化文学改写实践。总而言之,清末民初的“戏仿”福尔摩斯小说,一方面生动展示了侦探小说来华之初的复杂接受场域及其所激发的创作/改写热情,另一方面也开启了中国后来滑稽侦探小说这一条独特的文学发展脉络。

关键词:福尔摩斯;侦探小说;陈冷血;包天笑;刘半农;餘生

作者:战玉冰,复旦大学中文系青年副研究员(上海200433)。


六朝画家与群体社会记忆的嬗变


摘要:六朝时,绘画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开始兴盛,对画家的品评也逐渐丰富。顾恺之与陆探微具有间接的师承关系,画史中以多种文本、不同角度展现了对顾恺之与陆探微的推崇,这是人们对于六朝时期书画家生活的最有力记述。将史料记载与后世摹本对照,可以梳理出“传神写照”自顾恺之到陆探微的发展脉络。书画家得到画史公认的成功,不仅仅需要精湛的画艺,还来自社会群体对他的接受与认同。画史中的叙事无关历史的真实,或对某一事件的适当取舍,其原则取决于记述者的需求。在社会群体的共同建构下,画家的名声不断提升,最终流传后世

关键词:画史;六朝画家;顾恺之;陆探微

作者:陶小军,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教授(上海200040);王菡薇,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200092)。


出土简牍所见秦代地方行政运行的空间结构


摘要: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运行于特定的政治空间结构之中,大量面世的秦汉简牍有助于揭示其整体面貌。宏观层面,从战国秦到天下秦时期,疆域范围由不断东进到南北扩张,结构从中县道小圈层逐渐演变为全国性的五大圈层,组织形态从封君郡县并存到海内为郡县,统县政区由37个增加到49个。平行与垂直管理系统交叠,多元组织单元互补造就了帝制早期地方行政的条块结构。中观层面,郡县之“都”是秦汉地方行政运行落地的核心场域。县城内部空间经过规划,以各种形式的墙垣、门、道路进行分割和连接。城墙之内为生活区和行政区,包括官府办公的“寺”,黔首聚居的“里”和交易场所“市”。都与邑、乡与聚不仅存在地理上的空间分野,也保持着行政上的联结和互动;离邑和城墙之外的散村聚落受到中心城市和城内的制约,无法脱离地方行政独立运行。微观层面,县乡之“廷”是帝国末端行政的中枢机构。县廷衙署遗址内分布着办公场所等建筑景观群和水系、道路;结构上廷内分曹,与廷外的官相连接。道路交通网络是秦汉地方行政运行的渠道,体现并促进了帝国权力在地方的纵深;国家权力的主导构筑了一个不断变动的多版块、多类型、多层次的地方行政运行空间复合体。

关键词:地方行政;政治空间;秦代;简牍;圈层结构

作者:郭涛,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9)。


国家与地方的互动:
明末嘉善县域社会的赋役问题及其政治调控


摘要:明代崇祯年间,因整个王朝严重的统治危机,县域社会的行政实践与社会调控出现了十分紧张的态势。牵动国家与地方整体注意力的赋役征派,在县域社会内长期成为各种问题的焦点。在浙西的嘉善县,知县李陈玉注意人情与土俗的把握,协调县域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调整制度在地方的操作形态,重视地方的利益诉求。借由知县的县政工作,可以进一步认识在王朝末年的动荡形势下,国家通过漕粮征解,如何有效地从东南财赋重地汲取资源。对王朝忠诚度较高的县域社会中,知县、乡绅、庶民等不同阶层对于赋役安排的看法与态度,仍会影响制度的施行与社会的稳定。但知县的活动具有核心性,保持着国家权力在地方的贯彻,也注意以灵活的方式保护地方的利益,在国家全面嵌入的县域社会中,保留了地方公议的空间,使国家与地方的互动得以充分映现。

关键词:明末;县域社会;赋役制度;漕运;利益分配

作者:冯贤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上海200433)。


1930年代胡适“落伍”问题再考察


摘要:进入1930年代之后,胡适作为中国思想界、文化界权势人物的地位日益巩固,但他的追随者是不断减少的,在青年人群中的影响力是逐渐衰弱的,尤其是批评胡适“落伍”的声音此起彼伏。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积累起来的巨大声望赋予了胡适足够的“社会资本”,他姿态甚高,风头又劲,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国难危机不断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始终坚守自身立场,说他想说的话,不会为赢得拥护而主动“迎合”年轻人。但新一代已经崛起,他们迫切需要思想上以及行动上的新的擎旗手,胡适则被归为了“上一代”的人物,不再是他们的选择。胡适的遭遇反映了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困境。这一时期对他“落伍”的评判也展示出新兴的无产阶级新文化正在生成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胡适;落伍;实验主义;辩证法

作者:王建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学术评价


法学学科十年发展综述及评价
(2009−2018年)
——基于人文社科综合指数的分析


摘要:法学在中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2009−2018年间总体处于稳步上升和研究范式的转型期。这期间法学学科的教学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均有明显提升,优秀研究成果的社会关注度和学术影响力显著提高。法学研究整体上超越了立法建议式、域外法介绍式的早期研究范式,精细化、体系化的深度研究成果日益普遍,立足中国问题的解释论研究范式渐成主流。法学内部众多二级学科在这十年间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个别二级学科的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多数高校的法学院呈现出差异化竞争的态势。在学术研究主题上,法学研究紧跟立法规划,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型法律问题,回应性研究和立足中国问题的研究渐成气候。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以及法学内部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法学学科将会深度关注中国问题,探索法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特色的互动融合。

关键词:学科评价;法学;法治建设;转型

作者:宋亚辉,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江苏南京210023);雷希,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23);汪西兴,南京大学法学院特聘科研助理(江苏南京210023)。


Title and Abstract

滑动阅览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目录】

  欢迎订阅2023年《学术月刊》!(点击即可订阅)

2023年第1期

2023年第2期

2023年第3期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在邮政订阅


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学术月刊”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