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成就了中国甚至世界,却也毁了中国!

2017-05-15 宋书林 中国国家历史

 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

 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

 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

南方有嘉木,其叶有真香。“嘉木”与“真香”,是对茶树和茶叶最高的褒奖。

▲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作为大自然的馈赠,茶究竟是怎样的“尤物”,让我们从历史的视角,走近她,认知她。


先来看看她长得什么样:

递上一张名片:



中文学名 茶

别称 荼、槚、茗、荈、茶树、茶叶、元茶

拉丁学名Camellia sinensis (L.)O.Kuntze

这是她的合影照:

再来一张特写:



她的历史:

神农时,茶用来治疗疑难杂症。

西汉时,茶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叶已成为商品,上市买卖。

茶兴于唐,唐代饮茶蔚然成风,流行煮着喝。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

茶盛于宋,流行点茶法。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茶成为举国之饮。

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及饮用方法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流行冲泡饮用。


几位大伽,对茶推崇有加。他们不惜笔墨,详加叙述。

《神农本草》中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

王褒《童约》有“武阳买茶”的记载,茶叶已成为商品,上市买卖。

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

▲陆羽品茗图(中国画)

宋朝连皇帝、宰相都亲自出马推介。

宋徽宗赵佶撰有《大观茶论》,宰相蔡襄著有《茶录》。

 

总之,中国是著名的茶的王国,茶及其衍生的茶文化发端于神农、闻于春秋、兴于唐宋、极于明清,数千年薪火相传,不仅培育出诸多享誉世界、丰富多彩的茶叶品种,也形成了源远流长、内涵深邃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茶”是生活茶

“闭门七件事,书画琴棋诗酒茶”,这“茶”是艺术茶

▲茶是生活必需品,也是生活的奢侈品

同样是一个“茶”字,前一个是生活的一部分,因为茶就是生活,它是生活的必须品。后一个把生活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应该是生活的奢侈品。。

 

或者说,前者是“生活茶”,聊解饥渴;后者是“艺术茶”,慰藉心灵。一开一闭,一雅一俗,各有其态,各臻其妙。

 

元代虞集《游龙井》诗:

“徘徊龙井上,云气起睛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现代的诗人们,也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看到了中国江南明媚的春色”。

 

即便是芸芸人生,也能从茶中,提取生活的智慧。

茶与佛教的关系,也十分的密切。吃茶去,是一个有趣的禅宗公案。禅是什么?在赵州和尚的心目中,它是不能够说出来的,需要我们用生活和生命去体验。一句“吃茶去”,隐藏着无数的禅意。

▲“吃茶去”的美谈始于赵州柏林禅寺的从谂禅师

《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记载: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

曰:“曾到。”

师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曰:“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院主听见后便疑惑不解,他问赵州:“为什么曾到这里的吃茶,不曾到这里的也吃茶?”赵州立即叫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吃茶去!”





茶是非常“中国”的饮品。今天世界各国对茶的称呼,仍然沿用源于中国的“外来语”发音,如英文俚语说茶的发音“cha”。据说英文“Tea”来源于中国福建厦门话说茶的发音“te”。1753年瑞典科学家林奈出版了《植物种志》,把茶的学名定为“CamelliaSinensis”,“Sinensis”是拉丁文,意思为“中国”。

 

茶很中国吧?对于中国的英文“CHina”的由来,有四种说法,

【说法一:源于瓷器】       

昌南(宋景德年间改名为景德镇)瓷器是欧洲人珍爱的贵重物品,他们就以“昌南”的译音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

【说法二:源于秦朝】       

现在的伊朗语里面,中国就是“秦(Chin)”。

【说法三:源于梵文】       

源于印度古梵文“支那”。

【说法四:源于契丹】       

俄罗斯等众多国家称呼中国为Китай,直译过来是“契丹”。

 

英文俚语说茶的发音“cha”与“CHina”,真的很像哦。这会不会是“说法五:源于茶”呢?这样的想法,也不是异想天开,因为茶对世界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有人说,古代中国有三张靓丽的“名片”:

 

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

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

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

 

西汉的张骞,开辟了一条沟通东西方的商路。这条漫漫长路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绵延万里的商路,商队不绝,驼铃叮当,贩运的主要物品是中国的丝绸。1877年,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这条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一条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上的驼队

“丝绸之路”,名副其实。当然,也有“瓷器之路”。

 

作为另一张靓丽的名片,专事运送茶叶的商路,我们按照“丝绸之路”的命名,名之曰“茶叶之路”,却知之不多。

 

其实,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茶或者茶叶,一直是联系着东西方的一个重要的关联物,一种文化交往的介质。

 

这样的路,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历史上有千条万条。广为人知的一条,大概就是“茶马古道”了。茶马古道是民间国际商贸通道,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主要有川藏线、滇藏线两路,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等国境内。

▲“茶马古道”示意图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以茶叶为纽带的网络,在过去一千多年中,将一个个散落在山谷里的小镇,连缀在一起,制造着繁荣,也创造了历史。

▲茶马古道上的束河古镇

二战期间,这条以运送茶叶为任务的古道,却不得不负载着沉重的使命。古道上数以万计的马帮与著名的驼峰航线上的飞机,滇湎公路上的车队,像一条条输血的脐带,把众多的油料和钢铁、武器——这些抗战的物资,从印度驮运到抗战的大后方,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机的时刻,保证着中华民族血脉的庚续。

 

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我们的崛起之路,就是这些古道的延续。我们能够不断地前行,正是从这些古道中启程。

 

让我们展开想象,想象着一队队蹄声清脆,铃音叮咚的马帮,满载着民族急需的物资,在古道穿行的身姿。今天,我们目送着古道上这些远去的背影,表达的是一个民族迟到的敬意。





另一条“茶叶之路”,则鲜为人知。这条颇负盛名的“万里茶路”,曾经是国际贸易另一条黄金通道。

 

我也是从电视剧《乔家大院》中,才了解到这条“万里茶路”的。之前,我对它一无所知。

▲电视剧《乔家大院》中,贩茶的驼队(晋商)进城

武夷山下梅村曾是万里茶路的起点,茶路一直抵达中俄边境的恰克图。随着茶叶生意向境外扩张,茶路不断延长。

 

武夷山是著名风景区。同时,它还是一条山脉和一座城市的名字。

 

清代崇安(现为武夷山市)县令王梓《茶说》云:

“武夷山周回百二十里,皆可种茶。”

 

开辟这条万里茶路的,不是武夷山的茶农,而是来自远离产茶区的“晋商”们。都说资本无处不在,特别是在今天,资本更是肆无忌惮,横冲直撞,近于野蛮的程度。而趋利的资本,也在温文尔雅的农业社会中,表现出惊人的力量。

 

“万里茶路”示意图:

水运(船队):下梅村——汉口——襄樊(湖北)、唐河、杜旗(河南)。

陆路(骡马驮运):经洛阳——过黄河——越晋城、长治、太原、大同、张家口、归化(今呼和浩特)。

陆路(驼队):穿越1000多公里的荒原沙漠,最后抵达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

俄商再贩运至伊尔库次克、乌拉尔、秋明,直至遥远的彼得堡和莫斯科。

▲万里茶路(武夷山下梅——恰克图)

恰克图成为“万里茶路”上一座黄金驿站,得益于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的签订。



条约要点:

划界东起额尔古纳河,西至沙弼奈岭。

乌第河暂为两国公中地方,双方均不侵占。

  通商仍照旧例,过境买卖,定於恰克图、尼布楚二处。

《乔家大院》中的主人公乔致庸,踏上这条“万里茶路”时,一句全是“去声”声调的山西腔“走嘞”,激昂又苍凉。如此漫漫的长路,冒险的旅程,一去经年,前程未卜,生死未卜,除了激昂与苍凉,还能会有些什么?

 

商业讲究契约,追求买卖公平。熙熙攘攘的“万里茶路”上,皆为利来,皆为利往,逐利是商业的本性,乔致庸等晋商们虽然吃尽了万般苦,却收获了丰厚的回报,这无可厚非。

同时或者稍后,兴起的“海上茶路”,就没有这么简单,它承载着一段沉重的历史,收藏着一个民族的屈辱。

 

那时,清政府只开放广州独口外贸,武夷山的茶叶由陆路运往广州,颇费周折。

 

其路线为:

从下梅树,过分水关至江西铅山,再由水路沿信江入鄱阳湖,上溯赣江上游,转陆路过梅岭入广东,经北江水路至广州。

 

其实,武夷山的叶茶出口海外,最方便的路线是沿崇阳溪、建溪入闽江,直下福州港。

 

清朝江苏巡抚梁章钜:

该夷所必需者,中国之茶叶,而崇安所产,尤该夷所醉心,既得福州,则可以渐达崇安。”

 

按照巡抚大人的说法,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最初只同意开放广州、厦门、宁波、上海四个通商口岸,但是英国人坚持要列入福州,遂成五口通商。原来,英国人“罪恶”目的,竟然是为了茶叶。

▲《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该夷所必需、茶叶、崇安、福州、通商,强盗的逻辑,就是“我要,我要,我还要”,就这么简单,这么直接!

 

随后的数十年里,福州成为一个繁华的因茶而兴的“茶港”。

“该夷所必需”?是的。英国人需要茶,到了什么程度?没有茶,他们会死吗?

 

一个诺尔·寇威尔的英国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身处一个无茶可饮的国家,生活会变得多么恐怖

 

道光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林则徐奏折:

“至茶叶、大黄两项,臣等悉心访察,实为外夷所必需,且夷商购买出洋,分售各路岛夷,获利优厚,果能悉行断绝,固可制死命而收利权。……”

 

作家萧乾先生在《茶在英国》:

“从二次大战的配给,最能看出茶在英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英国一向依仗有庞大的帝国,生活物资大都靠船队运进。1939年9月宣战后,纳粹潜艇猖獗,英国商船要冒很大的风险,时常被鱼雷击沉。因此,只有绝对必需品才准运输(头六年,我就没见过一只香蕉)。然而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居民每月的配给还包括茶叶一包。”

 

特里维林《英国社会史》:

1799年,一位伊顿爵士写道“任何人只消走进米德尔塞克斯或萨里郡(按:均在伦敦西南)随便哪家贫民住的茅舍,都会发现他们不但从早到晚喝茶,而且晚餐桌上也大量豪饮。”

 

从英国的一句俗语中,也可以看出茶对英国人的巨大影响。当一个英国人不喜欢什么的时候,他就说“这不是我那杯茶”。

 

当时的一首英国民谣唱道:“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下午四点一到,男着燕尾,女穿长袍,停止工作,开始喝茶,并佐以三明治之类的小点心。下午茶遂成为一种英国人优雅闲适的生活方式。

▲维多利亚早期的茶具,未施釉粗陶,嵌银

确实,茶是一种非常“英国”的饮品。中国的茶,塑造了英国式的口味与品味,虽然不是价值观的输出,也未必是生活方式的输出,却是实实在在地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这是应该中国人,最引以为傲之处。

 

英国与茶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但在17世纪中叶以前,英国几乎没有人知道茶是什么东西,直到葡萄牙或荷兰商人打开对华贸易,引入这项产品为止。

英国人的饮茶史:

1.最早的茶饮记录之一,是山缪·皮普斯在1660年记下的文字。当时茶饮开始出现在伦敦的众多咖啡厅中。

2.1662年,嗜好饮茶的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皇查理二世以后,饮茶之风逐渐推行于英国的妇女世界。凯瑟琳成了英国第一位“饮茶皇后”,她是将茶饮传入英格兰的推手。但在18世纪以前,喝茶的习惯尚未在英国本土普及。

3.东印度公司建立了对华贸易,茶大量输入英国,喝茶才真正风行于社会各阶层。

英国乃至欧洲爱喝茶的好习惯,就这样被中国人培养起来了。但在几个世纪中,爱喝茶的欧洲人,却没有人见过一棵真正的茶树。以至于长期以来,他们一直相信:

茶树有绿茶树和红茶树之分。绿茶树产绿茶,红茶树产红茶。


直到多年以后,一个叫福琼的西方人,告诉了所有的西方人,特别是那些品茗者和植物学家:绿茶和红茶,其二者的区别,只在于制茶工艺的不同而已。


几个世纪的认识的偏差与误区,主要的原因还在中国:因为明清以后的中国,逐渐走向封闭,不允许欧洲人进入内地。


传教士们以澳门为据点,向广东以及更北的地区渗透,但一次次的努力都终告失败。当时一位叫瑞贝拉耶稣会士在向耶稣会总会长报告时说:

“我做了所有能做的一切,力图进入这个大陆,但是我认为,我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稍后的传教士阿法罗则说:

“没有士兵的介入而希望进入中国,就等于尝试着去接近月球。”


真正打起中国茶的主意的,是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克鲁兹。在1560年的一天,他乔装打扮,混入一群商人队伍中,进入了中国内地。花了4年时间,才搞清了茶的来龙去脉。回国后写成了《中国茶饮录》。


另一位茶盗,是东印度公司派遣来到中国的福琼。1848年,植物盗窃犯福琼一身中国人的打扮,进入福建、浙江,采集了大量的茶树种子和茶树标本。最后,他将23892株小茶树和大约17000粒茶种带到了印度,并带回了8名中国茶工。


茶叶的种子被偷到印度,19世纪下半叶,茶叶即成为印度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风起于青萍之末。一羽羽茶叶,像一只只蝴蝶,翩然传入英国,竟然改造了英国人的生活习惯,甚至改变了英国和世界,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龙卷风。 

 

其间的逻辑,简单地说是这样演进的:

茶里加牛乳与糖的习惯,深入英国各阶级→东印度公司扩大消费市场,鼓励消费茶叶、糖→生产蔗糖,带动奴隶贸易→建立并支撑国际贸易网路→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与贸易中心。

 

同时,英国的饮茶习惯,除了中国茶叶,对瓷器的需求日益扩大。这大大地刺激了英国本地瓷器生产商。这个“联动效应”也不可小觑。

 

1759 年,由天才之称的“英国陶瓷之父”约西亚·玮致活(Josiah Wedgwood),凭借杰出的创新精神和对陶瓷的卓越研究,发明了许多特殊制陶技术,将实用陶瓷提升到了艺术品的层次。

▲约西亚·玮致活及制作的陶瓷器具

有人认为,世界陶瓷的历史是发明骨瓷的Wedgwood与发明陶瓷的中国共同书写的。

▲当今世界著名的陶瓷品牌“WEDGWOOD”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玮致活及其后代在传统工坊的基础之上,对生产技术上做出改良,共同汇入了此时英国工业革命的洪流,并促成英国传统社会的转型与现代化,慢慢地形成我们今天的现代社会。

 

茶叶还引发了战争。1776年7月4日的波士顿,一群骚乱的美国人叫喊着“波士顿港口今晚将成为一个茶壶”,登上了“达特茅斯号”船。他们把340箱茶叶扔入水中。这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一个新兴的国家呼之欲出。

▲波士顿倾茶事件

英国、美国和世界,之所以发生了这一切,都与一种叫“茶”的植物相关联。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茶叶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植物,改变了历史方向与进程、改变着世界面貌。

茶的原产地中国,曾因茶而兴,甚至也因茶而毁。


2013年9月,历史学家麦克法兰的《现代世界的诞生》在中国出版。麦克法兰以观点惊人著称。他的“茶成就了中国,也毁了中国”,就很大胆。

▲历史学家麦克法兰,著有《现代世界的诞生》


茶成就了中国:

“茶在一个时期成就了中国,因为茶成为一种普遍的饮品后,吸引了大批西洋商队的到来,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繁荣兴盛,同时也带动了大批中国人出国。因此可以说,茶给中国的文化和财富增长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茶也毁了中国:

“鸦片战争,由于迫切需要中国的茶叶,英国迫使中国购买鸦片来达到贸易平衡的目的。”

 

麦克法兰的观点,大致是成立的。只是茶,一脸的无辜。它应了中国的一句成语:“成亦萧何,几亦萧何。”

 

毁了中国的鸦片战争,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百年屈辱历史的开端。

 

而过程则要复杂得多。战争中,茶与鸦片,或许像是道具。中英两国政府及其各自的国人,无疑是战争的主角。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广州十三行:谢谢政府,让俺们这部分人先富起来

性质: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

▲老广州十三行

注:19世纪的广州是一个云集了世界商人,却没有殖民者干扰的国际大都市,自由开放。但鸦片战争后,广州被西方列强主导,这种大都市主义不复存在。


当茶叶贸易在十八世纪开始迅速扩大时,中国的贸易政策仍禁止外国商人进入中国与茶叶生产者直接购买,只准许外国商人在广东的特定通商口岸官方指定的代理商接洽购买茶叶。

 

国门关了又开。这一关一开,屈辱是肯定的。这其间的几百年,也把自己与世界隔离起来。


明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直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海贸易,设立了粤、闽、浙、江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整肃浙省海防,清廷下令:“(夷船)将来只许在广州收泊贸易。”1686年春,广东官府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牙行经纪人,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从此,十三行遂日趋没落。

 

东印度公司:鸦片贸易不道德?别跟我谈道德,我一切向钱看!

性质:英国在印度大陆扩张的殖民机构。

垄断了印度鸦片的生产,在之后五十年间,也掌握了整个印度地区的鸦片贸易,并拓展到对中国的茶叶贸易之中,以致鸦片烟开始席卷中国。

 

清朝:再这样下去,我可受不了啦!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鸿胪寺卿黄爵滋请禁鸦片烟。则徐言:“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

 

英国:傻笑,数钱数到手软。

鸦片贸易获利丰厚,1800年,东印度公司上缴英国政府税金高达全英国税收的十分之一,是大英帝国的重要资金来源,并对帝国的持续扩张与强大皇家海军的建立做出重大贡献。

 

试图限制鸦片贸易,是中国的的必然选择。林则徐的禁烟措施和虎门销烟,也必将压缩英国人获利的空间,这直接导致了十九世纪的两次鸦片战争。

 

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缉拿烟贩;整顿海防;

派人翻译外国书报,收集资料,了解外国情况;

停止中英贸易,派兵封锁商馆;虎门销烟。

 

然而在英国压倒性的军事力量前,中国政府接连败退。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939年到1842年,战败的中国被迫割让香港给英国,并开放更多对外通商口岸。而发生在1856年到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更逼使中国开放鸦片贸易,承认其合法地位。

麦克法兰“茶成就了中国,也毁了中国”之说。可惜“成就”已经是过去时了,要命的是,“毁灭”是现在进行时,鸦片战争才只是“毁灭”的开始。更严重的“毁灭”还在后头。

▲鸦片战争,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

更严重的“毁灭”,就是麦克法兰所说的“贸易转移”。他认为,1870年以前,英国的茶叶主要靠从中国福建等地进口,中英贸易额,茶叶占了一个大头。之后20年,英国将茶叶进口转移到了印度,英国不再需要中国的茶,这对中国东部、南部的经济是一个沉重打击,甚至这是构成满清帝国灭亡的背景之一。

 

“贸易转移”之于清政府,就像癌细胞转移,要了清帝国的命。还有比这样的“毁灭”更严重的吗?

 

茶,大千世界中一种极其普通的植物,包含着如此之多的故事,也蕴含着如此之多的能量。麦克法兰的观点,有些道理,却也失之简单。

 

七十年前,历史学家雷海宗讲过一段很深刻的话。他说,中国过去所遭遇的“外敌”,一种是有文明而没有实力,如佛教。另一种是有实力而没有文明,如北方游牧民族。

 

这两种“外敌”都好对付,入侵中国后,都乖乖地做了“俘虏”。没有实力,或者没有文明,凭什么入侵啊?真是不自量力。

 

第三种则完全不同,是既有实力,又有文明,这个外敌即是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遭遇的西方列强。正是这些既有实力,又有文明的外敌,一次次地入侵,让中国出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发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文明危机。

 

这些前所未有的危机,岂能是一句“茶叶毁了中国”这般的简单

(本文原题为“说不尽的茶话”)

▽ 热文推荐


 局座不哭!中国海军再也不会受窝囊气了!

4月26日上午,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下水仪式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这艘航空母舰由我国自行研制,2013年11月开工,2015年3月开始坞内建造。目前,航空母舰主船体完成建造,动力、电力等主要系统设备安装到位。出坞下水是航空母舰建设的重大节点之一,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 1644年:崇祯把房间打扫干净,李自成把床铺好,张献忠替人家宽衣解带,最后多尔衮兴冲冲地云雨巫山,……而这一切都与我们有关


翻开一部中国历史,1644年也许是最奇特、最不可思议的一年。这一年,在西安、沈阳、北京、成都四地,分别有四个不同的年号:“大顺永昌元年”、“大清顺治元年”、“大明崇祯十七年”、“大西大顺元年”。这一年,中国有四个皇帝:李自成、顺治(其实是多尔衮)、崇祯、张献忠。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307

投稿邮箱:zggjls@126.com

QQ群: 46038253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