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悦读 | 世间与出世间

2015-08-11 王以雍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JZHPRESS 悦读


《易》与三层中道境界


微信号:jzhpress


生命的活动,大分有三个层次:世间; 出世间;世间与出世间相交处。


(图片来源:好搜图片)


世间


“世间”与“出世间”本是佛家的用词,其形容甚是贴切,故,吸收之。


“世间”就是人世间,就是人的生活、工作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活动空间。简言之,乃人的生、长、壮、老、死的变化空间。


前已述及,《易经》以阴阳来概括一切,认为世间一切,万象森罗,变幻无穷,可以阴阳概括之。


事物的功能是变化的,是随着阴阳双方的变化而变化。事物功能变化的最佳状态,出现在阴阳双方平衡的时候,这一点叫做中道,是“生生不息”之道。


在世间层次,人们做任何事情,欲求其佳,应力达中道。“中道”与折中不同,中道是事物的阴阳双方达到平衡的状态,是自然的属性;而折中是,不论事物变化如何,主观硬性地认为阴阳双方是平等的。例如二人斗殴,不管哪个有理,各打五十大板。


“中道”是世间法的最胜境界,不可不求。“中道”也叫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图片来源:新浪博客)


出世间


“出世间”是人净心状态的境界,与儒释道三家的觉悟、智慧相关。大觉大悟、大智大慧的出现,不是用心思虑的结果,而是净心、亡言、绝虑的产物。


这一点与世间法完全不同,世间法皆思而为之,以知识沟通主客双方,而出世间法则是以净心泯灭主客双方。世间法是有我,出世间法则是无我。有我是人世凡间,在相对境界徘徊;无我则是圣界,在绝对境界散步。


世间法是求知,出世间法则是亡知,真知乃无知,而无不知。这种求知的方法,是中国人做学问做到深处常用的无为法。无为与有为相对,无为偏于内求,有为偏于外求,内求与外求亦相对。


出世间法偏于无为、内求,内求什么?内求觉悟、智慧。佛家言,定能生慧,定须一心清净,慧则是灵觉弥漫。道家言,无为而无不为。儒家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三家的用词不同,内涵一致。


佛家净心到极点谓定,也叫涅槃,圆正之因,无上般若(梵语,中文智慧),至极之果,唯有涅槃。定能生慧是灵性的提高,提高到一定程度,时空消失(前面有论,不再重复),天人合一,物我一体,这是人类认知的最高境界。李时珍言,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返观就是以灵觉观察自身的经络情况。


出世间法与世间法不同,前者是主客合一,后者则是主客分离。不言而喻,欲达主客合一,是相当难的,但它却是存在的,佛家称之为“观自在”。


唐代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对于净界(出世间)的觉悟问题,有一系列的言论,如“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定是净心到极点的状态,慧则是以灵觉观照。又言,“定慧等持,双修是正,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大觉大悟出自定慧等持、平衡、和谐,亦即中道境界。只定不慧,偏于空、无;只慧不定,则偏于散、放,不能达大觉大悟。是故,欲达高而不可思议的大觉境界,须定慧等持,圆融不二。


(图片来源:堆糖网)


世间与出世间相交处


世间主用有为法,阴阳,对立,分别……出世间主用无为法,无分别,阴阳泯灭,对立消失。有为法在于为事,无为法则在于求灵。做学问,无为有为须并用。定能生慧是灵性的提高,属无为法。阴阳和谐是理性的升华,属有为法。儒家称此为,极高明而道中庸。


宋代张载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何谓为天地立心?当天人合一之时,物我一体,人心即是天地之心,中国传统文化视此为得道,佛家则称此为真如实相,用词不同,内涵一致。


从认知角度言,无为的极点是无思无为,一片清净,亦即无知,无知状态下,觉性升高,而又无不觉、无不知,亦即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真谛,真谛无兔马之遗,般若有无穷之鉴,所以,会而不差,当而无非。简言之,真知乃无知,而无不知。此与有为法恰恰相反,而更上一层,达到天人合一,从世间升至出世间,从染界升至净界,从相对境界升至绝对境界,以至无所不知。


净心境界属于觉悟、智慧、信息层次,在中国文化史上对此一直重视,如《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孔子言,“吾道一以贯之”。孟子则言,夫道,一而已矣。这里的一,是“无分别”,“无分别”的心态灵性高。王阳明把灵觉、智慧叫做良知,言良知是做学问的大头脑,虚灵不昧的妙体。灵觉、智慧、一、良知……名称不同,实质一个,就是净心,定能生慧。这一点,儒释道三家是一致的。


可见,人欲致灵,净心极端重要。但是,做事必须用心,必须有为,必须分别,故,无为与有为,净心与用心(染),无分别与有分别,必须合参,做到佳处,则是行于染净之间,不显痕迹,处于中而不二。


中国传统文化其高层次是,绝对境“一”与相对境“二”的合参。因此,智者常染净相交,慧(智慧)识(知识)圆融,行于中道不二的境界。此境界即《中庸》所言:“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灵魂,是形而上之道。



JZHPRESS,悦读九州

选摘自《易经解析与致用》(最新修订版)

王以雍 著

九州出版社8月出版




内容简介:


古老的易学与现代科学碰撞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火花?本书以科学之方法,揭国粹之真相;揭秘阴阳象数本质,挖掘中医养生规律,关注灵性智慧开发,证儒释道三家会通。深入浅出,带您读懂中国文化第一书。


作者简介:


王以雍,1931年出生,山东省招远人,著名动力学家。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先后在电机工业部、机械工业部从事电机、自动化、超导等科研工作。因患病偶然机缘,潜心医、易、佛、道、儒诸学,于易经尤为偏好。积三十年研究之成果,成《易经解析与致用》一书,以科学的视野,发挥义理,阐明易道,和合阴阳,深为识者所重。


更多好文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禅是一盏心灯

十个佛禅常识

中国禅的八大玄机

佛禅手印的寓意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更多好文请回复“悦读”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读书会,成为会员,参与我们不定期举行的免费福利赠送活动;另,您也将会在每个节气日在所填写的邮箱中收到我们送出的《读·享 | 九州》电子杂志。


JZHPRESS,悦读九州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带您走进一个教科书外的世界,

让您的阅读充满智慧与喜悦。

——悦读



Copyright ©2015年

九州出版社读享团


Email:jzhpress@126.com

企鹅:2635599399

个人微信号:jiuzhou911,暗号:寂寞就读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