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童寯 |东西方园林比较

文汇学人 2024-05-16


法国某诗人曾云“吾甚爱野趣横生之园”[1]。此语恰好表明西方园林与中国园林之区别,皆因后者全然摈弃山野丛林之气。中国园林实非某一整体之开敞空间,而由廊道与墙垣分隔,成若干庭院。主导景观并成观者视觉之焦点者,为建筑而非植物。中国园林中,建筑如此赏心悦目,鲜活成趣,令人轻松愉悦,即便无有花卉树木,依然成为园林。此在日本尤为真切。京都龙安寺园内,完全摒绝植物,只现石、砂,以及一道夯捣土墙。该园借用紧接边界外之茂密树林,以资弥补,保持高雅。


西方园林截然相异,其地景远甚建筑,以致建筑有如孤岛置汪洋中。林木、花卉及喷泉,相较别庄与凉亭,彼此关系更为紧密。模拟建筑以塑形,遵从轴线以布局。
认真研究中国园林之英国学者,威廉· 钱伯斯实为第一人。彼于著作《论东方造园艺术》中,力图实证中国风景艺术之优越。钱伯斯有幸于中国园林艺术之鼎盛时期,亦即清代乾隆年间(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年),造访中国。其主要论点为:对于中国园林与欧式园林,拘泥相对优点,争论孰优孰劣,实为徒劳;倘若与其各自领域中之相关艺术、哲学及生活和谐一致,则两者同样伟大。


格兰纳达之阿尔罕布拉宫[2],介于东西方之间。这一伊斯兰城堡,汇集众多厅堂,庭院、游廊环绕聚之,虽颇合中国风范,绿圃水池却按几何样式设计。尽管对称原则无处不在,但布局宜人随和,无西方园林之刻板与单调。


意大利式别墅,受惠于秀美地形与温和气候,尤擅经营台地,茂盛植物,影响波及西方古典园林。花坛、雕像、阶梯、瀑布,都以规整格式布局,列序井然。高大柏树,排阵森严。罗马花园,善用轴线与重复之手法,并借助层层叠台,确实有助达到引发惊喜这一目的,这恰与中国园林设计原理不谋而合。攀登意大利式台地别墅之梯级,驻步平台,俯视眺望,一片无与伦比之壮丽景色,呈现眼前。


几乎所有中国园林庭院,皆助访者获此相似体验。然而,由此领略并非一瞥中之全景。眼前所见,仅为整体之某一局部。每当游者向前探寻,一次又一次,常会深感意外,噫嘻太息。眼前世界,逐次展开,诗句铭文,激发想象,无边景色,引人遐思。法兰西为注重理性、强调逻辑之国,园中意外因素,理应摒除。平坦地形,辽阔尺度,于公园中,则进而强化此种单调感。


诚然,中国园林亦有不尽合理之处。以西方思维方式观之,必然可笑。一座亭阁之楼层,竟似无径可入!若获可登之梯,实属幸事。蜿蜒狭窄之步道,于两点之间,却须穿行颇远距离,令人不得其解。再者,光滑、陡峭之石山,如此险危,其意在于劝阻攀爬。一条蜿蜒逶迤小溪,一道低矮曲折石桥,其意并非引导游园者顺利跨越,而似引导其濒临淹溺其中,实为奇特。相较惶惑,困顿更为糟糕!欧式园林之游者,深谙意大利式别墅之端庄,熟知英伦风景之魅力,然甫入中国园林,对其率性与放诞必感手足无措。


不期而至,未可预测,此类特征皆属一类思想派别,与中国文人哲学完全合拍。然而,肯特[3]有关“大自然不喜直线”之断言,非与这一中国哲学不谋而合欤?倘若笔直行道,漫长阔路,规则花坛,诚为肯尼斯· 克拉克[4]所谓西方数学观念中“心灵度量结构”之结果,中国园林,实为不能度量之艺术。可谓不惜任何代价,以避僵硬几何、刻板秩序。


园林之曲径,以其处心积虑、刻意斟酌之不规则性,可称为“sharawadgi”(曲折有致)[5]或“无秩序美”,成其营造特征。中国园林空间处理,皆将观者视域局限于仅为单一画面之庭院中,旨在充分体现隐匿与探索之主题。游者于迷惑中,将始终乐此不疲。幻境迭生,迷津不断,所穷无尽。然变动不居,随性漫游,岂不比简单达到更具情趣乎?


对于率性而为、放诞不羁之艺术家而言,某种被延迟之快感,实为双倍享受之愉悦。园林犹如万花筒之构图,有助放松精神,随机漫行。游者时为各类趣味所吸引,通过开敞与封闭之空间对比,阴暗与明亮之场所对比,高岸与低平之孔洞对比,巨大与窄小之平面体量对比,错综之局,复杂之景,因对比而更为增强。


为创造万千变化之景色,不仅步道成曲折之形,地形标高往往亦成不规则起伏状,进而屏遮视线,将视觉感知限定控制于某一局部。凡尔赛花园与之相异,其开敞布局与广阔视野,委实令人乏味,以致不得不另建迷宫,添增游径。为消除线性单调感,林木灌丛间夹隐秘小品,以诱引好奇与随性之人。由此只可推断,西方园林实则悦目,中国园林意在会心,其一信奉量测标杆,另一追崇心智沟通。追根溯源,实为精神与物质之问题。


一经建成,中国园林于初期阶段,伴随建筑与其他人工物逐年成熟而日臻丰美,植物则延迟在后。经年后,时值林木苍古幽雅,建筑又近乎失修。坚固耐久之叠石,却能保持最为长久。中国传统园林中,这一问题最为恼人,却不如西方欧式园林,以建筑为重点。然东方哲学家却以超然沉着,以待如此盛衰交替之势。这一超然易于理解,因为园主只择最佳时刻,才事园林观赏,正如玩赏稀有古画。两者都须有待时机,年代愈久,价值越珍。


经由该篇论文可以得知,中国传统园林与十八世纪英国如画风景共有某类特征。倘若效仿即为一种直截了当之恭维,英国浪漫主义学派于自觉或不自觉间,以同一方式模拟中国范例,并致以最高敬意。


自威廉· 钱伯斯以降,更多中国园林之外籍爱好者,为此著书。奥斯瓦尔德· 喜仁龙[6]所撰《中国园林》,一九四九年出版,述其在中国北方所见之园林。南斯[7]久居苏州,一九三六年出版论文集《园林城市苏州》(上海凯利与沃尔什出版)。该书作者朴素平实,并非专为学术目的,亦为普及观光所撰。该册小书甚为可爱,所述苏州六座主要园林,均值一访,加以研究。塔尔博特· 哈姆林[8]所著《二十世纪建筑的形式与功能》(一九五二年),内有一章,专门讲述“园林与建筑”,读者可以觅得两张苏州园林平面图,以及针对曲折游径、各类视景、变幻地貌,神秘与高潮之叙述,所有内容皆为本质因素,均有助提升中国园林之梦幻如画之境界。中国园林偕同世界其他园林,皆为卓越平和之艺术。


劫掠、战祸与自然侵蚀,曾为园林之主要破坏因素。贫困潦倒、缺乏担当之园主,即便于和平时代,亦会轻易荒弃园林,任其衰败。战争时期,极少园林可以幸存而免于倾圮损毁。一九四九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大量修缮与修复,尤其在苏州及其他地方,极大程度复兴了这一辉煌艺术。然而,吾人无论如何突出苏州,都将永不过分,该城拥有大量古典园林,著名与不太知著者,大小总数超出一百座。苏州由此于各城市中,确立无可动摇之地位。


于此之外,万切不可忘却,除暴力拆毁,尚有渐微平缓之力,亦即西方景观建筑学。这一当前于中国迅速成为各个学院之时髦课程,正在削弱中国古典园林世代相传却已危如累卵之基础。倘若怠懈放任,由其自生自灭,中国古典园林将如同传统绘画及其他传统艺术,逐渐沦为考古遗迹。诸多精美园林,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即将走向湮灭之境。人民政府已付巨大努力,提振世人欣赏与评价传统园林技艺之热情。吾人既已看到并认知这一危境,古老文明之花正在枯萎并迅速凋谢,后人以及整个世界,则有责任针对这些值得保护、值得欣赏之园林,给予中肯客观之评价。


[1] .法国诗人皮埃尔 · 德龙沙(Pierre de Ronsard,一五二四至一五八五年)语。
[2] .阿尔罕布拉宫是中世纪摩尔人在西班牙建立的格拉纳达埃米尔国的王宫,有“宫殿之城”和“世界奇迹”之称。格拉纳达(Granada)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格拉纳达省的省会,著名历史城市,融汇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风格,是西班牙的文化和旅游热点。
[3] .威廉 · 肯特(William Kent,一六八五至一七四八年),英国画家和建筑家,他设计的花园崇尚自由、自然。
[4] .肯尼斯 ·克拉克(Kenneth Mackenzie Clark,一九○三至一九八三年),英国艺术史家,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方面的权威学者。
[5] .英国政治家兼作家威廉 ·坦普尔爵士(Sir William Temple,一六二八至一六九九年)在一六八五年所撰写的《论伊壁鸠鲁的花园》(Upon the Gardens of Epicurus)一文中,提及〝sharawadgi 〝一词。该词是杜撰之词,意思是“千变万化”,或“诗情画意”。造园史家克里斯托夫 ·撒克尔(Christopher Thacker)认为,在十八世纪初,该词用来指称反几何式花园。在一九八九年版《牛津英语辞典》中,关于sharawaggi(也可写为sharawadgi)的相关解释为:“一六八五年,威廉 · 坦普尔在《论伊壁鸠鲁的花园》一文中提到,中国人有一种特殊的词语,以表达一种经由精密推敲的不规则美,可以令人一见倾心。汉弗莱斯(A.R.Humphreys)认为sharawadgi在英国存在三种理解:不遵从数学原理,信奉不规则;在无穷变化之中寻找美;按照材料本身潜在的有机模式来对待自然材料。”
[6] .奥斯瓦尔德 ·喜仁龙(Osvald Siren,一八七九至一九六六年),瑞典艺术史学家,研究范围涉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十八世纪的瑞典以及中国艺术。喜仁龙曾多次前来中国考察,著有《中国园林》《中国园林及其对欧洲园林的影响》《中国雕刻》《中国绘画史》《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等。
[7] .弗洛伦斯 · 拉什 · 南斯(Florence Rush Nance,一八六八至一九六八年),曾于一九三六年出版《园林城市苏州》。
[8] .塔尔博特 ·哈姆林(Talbot Hamlin,一八八九至一九五六年),美国建筑师和建筑历史学家,曾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拙政园,塔影亭。建筑而非植物,主导景观,成观者视觉之焦点。



选摘自:

书名:东南园墅
作者:童寯
译者:童明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0-01


更多相关阅读


“渔阳鼙鼓动地来”:东北亚格局的变迁如何识别希腊神话的2万多个神
新中国第一个元旦发生了哪些大事
明清江南戏曲理论家及其贡献
顾农 |关于陆机《平复帖》
源于辽代的百态京畿庙会
艾俊川 |齐白石出演的电影和他的朋友伊藤为雄
金克木 |读书——读语言世界
《繁花》里阿宝炒的股票是如何在上海起步的
《翻身》《大地》与当代美国汉学 | 段怀清
青年毛泽东是如何入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
吴海勇 | 毛泽东赴沪参加中共一大前可能已知嘉兴
袁方 | 读懂父亲的一生
尧育飞 | 苍虬阁日记中的近代文艺纪
海上画派第一名家——任伯年
教民国女子Diy化妆品的陈蝶仙
纪念 | 百岁汤志钧谈为学心得:“持之以恒,言之有故”汤志钧的坚持
郗文倩 | 见过世面的土豆和红薯
卜正民 | 从代尔夫特看世界 从代尔夫特到上海黄文弼 | 吐鲁番发现墓砖记
吾生如寄一身归——《苏东坡和他的世界》神奇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及其他相关地理分界线伽禾 | 成为符号前的萨义德葛兆光 | 凭海相通
顾钧 | 从翻译再解《登幽州台歌》
广西合浦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
郁达夫 | 超山的梅花
徐小虎 | 中国与日本在文人画观点上的异同
我的大学语文课,大一新生要用家乡的方言读一读“国风” | 刘媛
周晔 | 陈望道与“新旧”中华艺术大学考
故宫如何取暖
曾泰元 | 二十四节气如何英译葛兆光 | “批评的中国学”
王丁 | 伟人“脑重”与“第二大脑”
赵朴初的书缘
陈恒 | 又一个知识大分流时代
陈樱、张西平谈国图藏书与国际汉学
近代越南爱国主义文学代表作家潘佩珠
童寯 | 中国东南园墅
“为了争取时间”——重读施蛰存先生给我的二十七封信 | 张香还
全增嘏:哲学研究要贯通古今中外
沈周:是悠然的艺术家,也是感伤的诗人
卜正民 |从代尔夫特一景瞥见17世纪欧洲的中国热

投稿邮箱

wenhuixueren@139.com

转载本公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