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烧尾宴、鹿鸣宴、琼林宴……从古代名宴说“燕礼”

胡盈 文汇学人 2024-01-09
《周礼》云:“以飨燕宴之礼,亲四方之宾。”燕礼,又称“燕义”,“燕”通“宴”,“义”为休息、安闲的意思。燕礼属西周五礼中“嘉礼”之一;“嘉”为美、善之意,即加强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历史上,有不少与特定场合、节庆时令相联系的名宴。

比如烧尾宴。唐代时,当士人初登或升迁,就要备办丰盛酒席宴请前来祝贺的朋友和同僚。何谓“烧尾”?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与我们熟知的“鲤鱼跳龙门”有关。传说凡是跃过龙门的鲤鱼,必有天火将其尾巴烧掉,鱼就变成了真龙,故称“烧尾”。另有说法是,士人升迁,地位发生改变,但劣根犹存,尾巴仍在,所以要把它“烧掉”。这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都反映了在当时,登科进仕是读书人命运的转折点。

为了邀宠,唐代士官举办的“烧尾宴”奢靡浪费。据宋人陶谷《清异录》记载,唐中宗景龙年间,韦巨源官拜尚书左仆射后,宴请唐中宗,仅珍奇就有58种。炙品有用活虾炙煎的“光明虾炙”;用羊、鹿舌合拌的“升平炙”;用活鹌鹑炙成的“奢头春”。还有用鱼白烹制的“凤凰胎”;用鱼子制成的“金栗平”;鳖配上羊油、鸭蛋,制成“遍地锦装鳖”;以及“蒸腌熊掌”、“暖寒花酿驴”、“冷蟾儿羹”等等。饭食、点心达20多种,有单笼金乳丝(笼制酥点)、曼陀祥夹饼(烤炉饼)、御黄王母饭(多味盖烧饭)、婆罗门轻高面(由西域传入的蒸笼面)、火焰盏口(花色点心)、唐安(斗花膏饼)、汉宫棋(煮印花圆面片)等等,极尽铺张。这样的风气自然不得长久,“烧尾宴”从唐中宗时开始,到玄宗即位就停止了。

比如鹿鸣宴。“鹿鸣宴”的说法来自诗经《小雅·鹿鸣》。《鹿鸣》本是描写周天子宴群臣的场景,反映周代通过宴饮维系宗族关系、加强礼法,后来被引申为贵族宴会宾客。宴饮中,奏《鹿鸣》之曲,咏《鹿鸣》之歌。明清时期,每逢乡试放榜第二天,各省巡抚主持鹿鸣宴,宴请考官及新科举人,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以示庆贺。

南宋 马和之《鹿鸣之什图》之《鹿鸣》(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万历年间,有个叫徐显卿的官员,请画师为他画了一套26册页的画,记录下人生中26个重要时刻。这套画册帮助我们了解明代的服饰、礼仪、官制等,具有重要的史料意义。其中就有一幅《鹿鸣彻歌》图,讲的是徐显卿31岁参加应天乡试,高中举人时的场景。画中徐显卿头戴大帽,身穿青黑圆领袍的举人服装,骑着白马赴宴,神情自得。

比如琼林宴。琼林宴始于宋代,是皇帝宴请新科进士的宴会,因最初在琼林苑举办而得名。明清时也称作“恩荣宴”。在中举的第二年,徐显卿考中隆庆戊辰科二甲第十六名进士,受邀参加“琼林宴”。此时的他,春风得意马蹄疾。在画中,他身着深色蓝罗袍,头戴乌纱帽,乌纱帽为进士制式而顶微平,展角两端系以皂纱垂带,为参加宴会还佩戴了簪花。周围前呼后拥,仪仗开道,甚是风光。


明《徐显卿宦迹图》之“琼林登第” 

故宫博物院藏


比如曲江宴。农历三月初三是上巳节,传统中这天人们要在水边“修禊”——洗涤污垢,祭祀祖先。上巳节是唐代三大节日之一,而唐代新科进士正式放榜之日恰好就在上巳之前,因此会举办大型游宴,且因为皇帝亲自参加而显得格外隆重。由于新科进士赴宴,因此,也称作“探花宴”。为了讨好彩头,樱桃是宴会中不可少的,此时又正值樱桃成熟的季节,历史上又把这一宴会称作“樱桃宴”。宴席就设在长安城东南角的曲江,大家一边观赏曲江边的春色,一边饮酒作诗。“轩车双阙下,宴会曲江滨。金石何铿锵,簪缨亦纷纶。”我们从唐代官员李泌的《奉和圣制中和节曲江宴百僚》一诗中能看到“曲江宴”的热闹。

修禊的传统早于“曲江宴”的盛名,而因为有了宴饮,民俗才更热闹并长久。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就提到了修禊祭祀中一项今日为人熟知的雅兴活动:曲水流觞。“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一天,人们将酒碗(觞)倒上酒,置于弯曲清澈的水里。水顺流而下,到了谁面前,谁就要吟诗,若吟不出来,就要喝酒。

宴饮之盛,不仅在于其间的欢愉,更在于它所承袭的仪礼。燕礼从宾、主行一献之礼开始。诗经《小雅·瓠叶》中对一献之礼有详细的描述:燕礼开始,主人辞谢下堂,宾随主下。主人在斟酒之前,先下堂洗手,洗酒具,以示尊重和洁净。双方洗毕,一起上堂。先由主人取酒爵致客,称为“献”。宾拜谢过后接过爵入席坐下作食前祭祀,即先用脯醢(佐酒的佳肴)、酒祭祀,意在纪念先世创造这些食物的人。宾祭毕,要称赞酒的甘美;主人答拜;宾将爵中之酒饮尽,拜谢主人。主人答拜。次由客还敬,称为“酢”;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觯或爵后,先自饮而后劝宾客随着饮,称“酬”,合起来称为“一献之礼”,又称之为“三爵之礼”。

主宾的献酬礼完成之后,是国君自上而下地为臣下进酒劝饮,即所谓“四举旅酬”。由于与礼的人数很多,身份等级彼此不同,而且每人都要轮到,燕礼的程序相当漫长而繁复。《礼记·燕义》把这一系列程序概括为如下几句话:“献君,君举旅行酬;而后献卿,卿举旅行酬;而后献大夫,大夫举旅行酬;而后献士,士举旅行酬;而后献庶子。”如此由上而下,酬及每一位与礼者。整个过程如同接力赛,一环扣一环,紧凑而又热烈。同时,乐师奏乐。演唱完毕,主人向乐师敬酒。在以上正式的礼节完成后,大家方可进行随意相劝、酌饮。


清 郎世宁等《万树园赐宴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宴饮之乐,在于交流与享用。而宴饮之礼,则在于治国安邦。《燕义》云:“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正是通过礼仪这一不着痕迹的说教,达到君臣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猜你喜欢

《周礼》中的“肺石”之制

“寻图读经,事半功倍”:中国礼图传统

吴飞 | 探寻礼乐文明的精神

汉传佛教典籍中的饮食禁忌

汪曾祺 | 五味

汪曾祺 | 蚬子炒韭菜,很下饭




视界观(2017.3.24)| 从古代名宴说“燕礼”

胡盈 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


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