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程 鋼:清代經學史的思考與現代啓示 ​

敬请关注 》》》 学衡 2021-11-15


清代經學史的思考與現代啓示


程  鋼

清華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本文选编自《中国经学》2018年第2期。

引用请参考原文及出处。


爲了思考當代中國經學應當朝哪個方向發展,我們或許應當對中國經學作一歷史的回顧,從中獲得啓示。


距我們時代最近的清代,恰好也是中國傳統經學的最後一個高峰。重視小學、經史結合是清代經學的顯著特點。清代經學的西學視野也值得我們研究與反思。


考據是小學的重要方法與門徑。清代經學的高峰時期,人們習稱爲乾嘉考據學。這説明考據學在清代經學結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當時已經有學者對這一稱呼有所質疑。因此,我們還是將清代學術的主流稱之爲清代經學爲宜。清代經學成爲中國學術史上最重要的學術形態之一,它上承宋元明,下啓近代,是連結古代與近代的橋梁,對當前中國經學的發展具有巨大影響與重要啓示。


清代經學大略分爲三期。


第一期,是從清初到惠棟以前,這一期與清朝的初期建國史相關,呈現出兩條脉絡。一條是政治脉絡:明代的衰亡與清代的初興。清代順治、康熙時期,就如何接納明朝留下的龐大遺産進行了整合。這一歷史時期有影響的大學者,大多出生於明朝,成長於清朝,他們承擔着在明清兩朝之間進行再認識的艱難使命,背負着對清朝重新認同的巨大壓力,最終在康熙年間完成了消化吸收明代治理體系的任務。宋明理學作爲治國的正統學説得到了確認。另一條是學術脉絡。它表現爲如下形態:顧炎武、黄宗羲對清代對立情緒的弱化;歷時90年,清代官修《明史》編撰完成;各種御纂、欽定的四書五經講本、講義成書。在這一時期,産生了闡釋傳統經學的新潮流,其代表人物爲:顧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閻若璩、毛奇齡等人。諸人均有很强的經世致用的情懷。其中,顧、黄、王的經世情懷比較直接,重在總結明代或明代以前歷史,對傳統的歷史與制度進行了全方位的系統反思。閻、毛的經世情懷則比較複雜:它的經世情懷既間接又直接。所謂直接,指的是他們均投靠清朝,其學術與清朝治國思想的變化趨勢有關聯。所謂間接,指的是閻、毛的經學著作開啓了學術的新方向與新形態。這喻示着經學内部的重要變革,通過這一變革,經學恢復了學術活力,成爲真正具有引領性的學術。


第二期,大體上從雍正時期發端,經歷乾隆朝,到嘉慶時期結束。雍正時期應當列入這個階段。這一階段,清代政治結構有所變化。清朝在比較成功地吸收明王朝的政治遺産之後,又面臨着如何突破明朝體系並確立新王朝治理體系的任務。雍正朝在治理體系的變革,體現了這種變化趨勢,並影響了其後的經學史。雍正在治國過程中,矯枉過正,過度强調能力的重要性,具有以能力爲本位的傾向。這産生了兩方面的結果。其一,它使得以方法爲本位的學術獲得了非常巨大的發展空間,這是隨後考據學取得良好發展的政治前提;其二,過强的方法本位既促進了經學的發展,也使得經學的豐富内容變得貧乏,經學原本的陽剛之氣變得柔弱,原本以經世致用爲旨歸的經學,變成了具有極强的以方法爲本位的考據學。這場變革最大的問題是,它的學術準備極不充分。在康熙後期,已經有人發現了依賴宋明理學培養文官的不足,但新的能够與理學並肩的學術體系並没有産生。從行政角度看,雍正時期的變革是有成績的。但從學術文化的角度看,這是一場没有學術準備的變革,必然存在粗糙武斷的缺失。這種缺失一直延續到了乾隆時期,乾隆時期在文治方面同時表現出兩種相互對立的極不協調的樣態:以文字獄、打壓名臣爲代表的文化暴政,以弘揚文治、《四庫全書》爲代表的文化整理成就。其根源或許在此。


在這個階段,清代經學發生了巨大變革,代表人物有惠棟、莊存與、戴震、錢大昕、段玉裁、章學誠、焦循、阮元等。這個階段的經學其實是一個具有内在邏1的體系。惠棟是這個體系的奠基者和先驅,他確立了漢朝與漢學的特殊地位。戴震早期提供了更爲嚴格的經學方法論,後期則試圖以小學爲基礎,重建與理學抗衡的形而上學體系,這些都爲後學指出了進一步發展的方向。錢大昕以史學名家,主動與戴震的學術路徑拉開了距離。章學誠則更深入地思考了史學的學術意義,對戴震爲代表的乾嘉考據型經學多有批評與保留。焦循、阮元等人引入了歷史意識,開啓了新型的經學思考,對清代此前的學術史進行了理論反思與綜合整理。


清代經學原本以經世致用爲宗旨,主動與宋明理學相區分。清代經學家視考據爲實學,理學爲虚學。但最終的結果,考據型的經學家雖然成果累累,爲經學打下了深厚基礎,但這種專門學術與經世致用之間仍然有很大距離。且存在行動意識弱化、行動力缺乏的重大問題。章學誠從致用視角對考據型經學進行了深刻批評。這個階段的一大成績,是經學在學術上建立了牢固的基礎,使得考據型經學取得了牢固的學術權威,在學術與政治的互動中,學術取得了主動權。


與學術方法的傑出成就相比,乾嘉時期經學家似乎説不清楚經世致用的這個“世”和“用”,或是不够清晰明確,或是難成共識。相較於明朝及以前,中國人家國情懷的内在結構發生了重要變化,如何研究這種新變化,在學術上進行綜合提升,無疑是重大問題,在這個方面乾嘉經學並不令人滿意。究竟原因由自何方,難點何在,值得研究。


第三期,是嘉道以來,政治格局急劇變動,國内治理問題日益凸顯,西方列强日益緊逼。清代經學再次出現變化。此時,家國情懷、理想社會等主題,已經無可回避。無論是在學界,還是在政界,期待經學真正有益於經世致用的呼聲大增,經學家的政治理想主義、家國情懷與行動意識不斷變强。有兩方面的學術值得關注:一是今文經學的興起,二是經學内部所謂的漢宋融合,即理學與考據學的重新結合。公羊學内部有兩條脉絡,呈現出兩種可能性:一種是温和的公羊學,另一種是激進的。公羊學的實質,是一種富有激情的行動型儒學,它重視社會理想,流行於部分士大夫中間。儒學不是宗教,但具有宗教性,這一特點在在公羊學的發展過程中有所體現。健康的公羊學本該是兩個脉絡共同發展,相互平衡,共同闡發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在晚清,公羊學中的激進派大行,對中國政治産生了巨大衝擊,打破了公羊學内部本該具有的平衡。


從以上對清代經學史的粗略概括之中,或許對清代經學(尤其是乾嘉時期)的發展規律可以作幾點引申:


1.經學名稱的重要性。關於清代學術發展的黄金時代———乾嘉時期,是否應當以考據學命名,稱爲乾嘉考據學?早在嘉慶朝初年,焦循在與考據名家孫星衍的通信中明確指出,應當稱作經學,而不是考據學。“自周秦以至於漢,均謂之經學。漢時各傳其經,即各名其學,……無所謂考據也。”那麽什麽是經學呢?焦循指出:“經學者,以經文爲主,以百家子史天文術算陰陽五行六書七音爲之輔,匯而通之,辯而析之,求其訓故,核其制度,明其道義,得聖賢立言之指,以正立身經濟之法。以己之性靈,合諸古聖之性靈,並貫通於千百家著書立説之性靈。”經學是一種體系,代表了一種系統的真理觀,其中包涵有宇宙論、價值觀、學術方法,考據學是一種方法,不足以概括經學的全貌。提倡中國經學,必從正名始。


2.經史結合。章學誠認爲,當時的經學研究的優點是弘揚了小學考據的内在義理,所提倡的是一種抽象義理,純粹學問,缺乏現實的維度。如何糾偏呢?章學誠的方案是:六經皆史,以史相濟,要在經學中增加史的維度。章學誠所説的“史”,則兼包了經世致用的社會觀,貫通古今的歷史觀,以及文學與史學的内容。焦循構建了以易學爲突破口的經學理論體系。焦循指出,將經學視作考據學,不可避免地會將經學的總體發展過程碎片化,最終會割裂經學的歷史傳承,無法形成一以貫之的學統。焦循經學的最高成就,體現於易學之中。其要旨就是將被考據學思維切碎的經學世界,重新整合成爲相互貫通的整體。這樣,經學不再是一種學術方法,而成爲一個完整而有機的經學世界,成爲經學真理的呈現。


3.經學與身心修養。段玉裁以小學考據著稱,他在道德價值方面却對理學情有獨鍾,希望以宋明理學的身心之學爲綱,統率小學考據。他指出:“考核者,學問之全體,學者所以學做人也。故考核在身心、性命、倫理之間,而以讀書之考核輔之。”所謂讀書之考核,即爲人們常説的考據學,而所謂身心、性命、倫理之考核,則指爲人,包括個人修養與經世治國。段玉裁提出了考據與修養方面如何相互結合、達成平衡的任務,今日仍有意義。


4.經學與中西學術交流。自康熙末年以後,中西文化交流趨於停滯,但並没有完全停止。乾嘉考據學時期,是一個深入消化明末引進西學(特别是音韻學和天算學)的重要階段。在江永與戴震的經學研究中,西方傳來的音韻學與天算學具有明顯影響。不過,迫於環境壓力,戴震後來對此頗有隱諱。在天算學領域,焦循、阮元則比較明確地承認了西學所做的貢獻。當然,乾嘉時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也存在問題,一是總量極其有限,二是未能吸收到當時西學的新潮流。


5.經學與文學。經學要經世致用,從教育的角度看,經世致用的關鍵是什麽?章學誠、阮元認爲:文學是關鍵。這個時代也是駢文興盛的時代。爲此,阮元堅决區分“文”與“筆”。“文”是以駢文爲代表的純文學,“筆”是實用寫作。駢文既富有激情,又需要學問。深得不少考據家的喜愛。阮元之所以重視文學,是因爲他對經學有這樣的期待:“通天地萬物,警國家身心。”這是一種經世致用的情懷。個别經學家如焦循,則持有更爲近代的、更大衆化的、不局限於駢文的大文學觀。“衆人皆好吴音,余獨好花部”,將注意力轉向雅俗共賞、更便於承載道德教化功能的戲曲。純文學如駢文,俚俗如花部,共存於乾嘉經學家的學術研究視野之中,洵爲奇觀。乾嘉經學的内涵,值得我們重視。


如何將經學教育融入今日中國大學的文化素質教育之中,是中國經學的當代使命。在教育過程中,文學因素非常重要。當然,這裏所説的文學,既要着眼於文學的載體(如駢文、詩詞、散文),也要着眼於文學的功能。總之,要以“通天地萬物,警國家身心”爲旨歸,這是中國經學的應有之義。



学 衡

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以学问为志业,营道同术,合志同方。



致力于数字人文发展与研究


学衡数据

学衡辑刊



为学术研究提供发表园地




加强青年学者学术交流与研讨

学衡讲座

学衡社区



发布和分享人文学科学术类信息

欢迎关注转发

⬅长按识别二维码

开启人文精神之旅

学术信息分享

⬅添加微信加入分享群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与朋友分享!阅读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学衡】微信公共平台!我们也一如既往地期待您和我们分享您的意见、文章和智慧!投稿信箱为【xueheng1922@126.com】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如果有文章内容、图片不适合在【学衡】微刊推送,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积极与您配合,妥善处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