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儒藏学衡讲座(9)纪要 || 王正:从先秦儒学看“工夫”

学衡 2021-11-15


儒藏学衡讲座(9)纪要


王正:从先秦儒学看“工夫”


王正,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编审,中国哲学博士。著有《先秦儒家工夫论研究》,编有《儒家工夫论》,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2019年5月9日,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学衡微信公众号举办“儒藏学衡讲座”第9次活动。本次特别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正副编审作题为“从先秦儒学看‘工夫’”的报告。北大哲学系、《儒藏》中心杨浩老师主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博士生等参与讨论。


王正老师首先介绍了从博士论文以来对中国哲学中儒家工夫论的研究历程,在研究中努力将古代工夫论和现代哲学思想贯通,发展出具有中国哲学特质的哲学理论。


讲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工夫论是一个十分具有中国哲学特色的研究领域,有其独特地位与价值所在。“工夫”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指称,狭义的指宋明理学中的工夫,常常与本体对举。另外一个广义的工夫定义,也是很多学者的看法,即把儒家所讲的关于达到圣贤人格的具体方法都当做工夫。


狭义的工夫,一般是从阳明心学的角度来讲,认为只有阳明学才有工夫。有一些学者认为工夫就是纯粹和本体对举的,工夫的目标就是彰显本体。但是,我们要看工夫本身是要干什么,心学家的根本目标还是要追求成贤成圣,甚至于也要追求外王的,所以在心学家的思想逻辑中儒者虽然要通过工夫先来达到本体,实现良知,但当良知呈现之后,还是要把它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最后做到化民成俗,改良天下秩序。

    

我们知道圣贤人格其实不仅仅有内在的方面,也有外在具体到实践中的方面。比如儒家的工夫既强调身心内在的协调一致,也包括如何实现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也包括如何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工夫让自己做得更好。儒家一定要讲实,本体也是要落到实上来讲,所以要知行合一。故而广义的工夫可能至少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道德方面的提炼与践行,二是包括一些具体实践知识的获得与致用,另外就是一些切身的实际的技能习得与运用。当然,也应该把狭义的和本体照应的工夫也包括进去,这样才会全面。

    

如果用先秦的话语,可以把它总结成三个方面,就是学、思、行。思的方面既有儒家实践方面的知,也有认知方面的知,也可以把神秘维度的这种和本体对应的知包容进去。行,是落实到具体的事业中去,在具体的现实实践中将工夫落实和完成。当我们从先秦儒学来看工夫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在孔子和孔门弟子中有非常丰富多彩的姿态,而在思孟学派中把内在化的一方面凸现出来,荀子则在对内在化这条进路的批评的基础上,将知性的方面加以阐扬。工夫这个词虽然后起,但是有关工夫的思想并不是宋明后才出现的,在先秦时代儒家就已经有非常丰富和深厚的资源了。在孔子或者孔门弟子里面,工夫是以人为根本,以成人为目的的,工夫需要身心、内在外在共同的作用夹持,从身边切要处入手

    

第二,就是工夫可以促进我们在具体的方面有所成就,但是最后你要真正成为一个儒者,或者成仁、成贤,你就要超过具体的限定性,不能仅仅是成器。另外就是工夫有多条路径,除了刚才讲的德行方面,经过经学、礼学也可以有所收获。当然工夫最需要的是从细微处、身边处入手,而且它是一个一生永远不息的过程。

    

通过以上对工夫的思考,可以简单提出一个架构或结构。工夫有两个面向,就是仁和礼,仁对应我们的心和内在,礼对应我们的身和外在。工夫的三个维度还可以在道德上、理智上和情感上来看,道德上就是我们道德主体的建立和实践,理智上就是我们一些具体的技能和知识的习得,其实这个更多的是实践上,就是我们把习得的东西,无论是道德上还是理智上的,让它在现实的实践中能恰当的发出。而工夫的目标就是成就人格,成器、成人、成圣贤,最后成外王,将工夫落实到现实的秩序改良上去。

    

第三,我最近对工夫本身未来的发展,包括工夫论这个论域本身的发展提出了有十个可以发展的方向:

    

一、要承认工夫论确实与最深微的东西和本体相关,如工夫和生死关系的问题,但我们对儒家的本体还需要进一步明晰化,讲出真正的深义来。

    

二、我们是否能形成一个专门的儒家工夫论的通史著作。

    

三、当前对工夫的研究更多的是把它放在道德修养、道德人格、道德境界以及神秘维度超越性上来讲,但其实工夫论的很多丰富的实践性内涵还是没有予以探究。

    

四、目前儒家工夫论研究还是非常欠缺的,主要针对宋明理学的工夫研究很多,先秦也开始逐渐增多,但对整个汉代、清代的工夫讨论是非常少的。应该从整个儒学的发展史本身来观察儒家,这样才能还原儒家工夫论的丰富内涵,同时又能更好的阐发出我们中国儒学的一些独特意义。

    

五、当我们把工夫由内圣进入到外王领域之后如何去做工夫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一直是我们研究中很大的一个盲点,但其实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不同人在不同领域做工夫的时候,其差异所在和为什么会有差异,我觉得这是以后我们研究工夫,甚至于研究整个儒家道德哲学要非常注意的一点。

    

六、工夫论和哲学的关键问题,我们讲以前的工夫主要放在认识论里来讲,这条思路显然是在中国近代以来引进西方哲学作为我们的模板来处理中国哲学史所造成的结果。如果我们用中国哲学本身或者中国思想本身的特性看哲学的话,可以打破原来哲学固有的分科或者说分类,重新用中国哲学的思考和样式来突破传统西方哲学的架构或者死板的框架,给我们哲学本身带来更丰富的思考。


七、目前儒家工夫研究非常欠缺的一点,就是儒释道三教工夫的比较研究。


八、对身心运行方式和现代的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关联起来的交叉学科研究,非常值得做,可能更有研究的必要性。


九、儒家工夫论当代价值问题,其实最关键的问题是工夫现在有没有意义?这里面很关键的问题是到底什么工夫?整个的工夫其实跟我们现在的各个方面都是相关的,当我们用这样一种角度来理解工夫,就可以把它和我们现实密切的联系起来。就成人的意义上来讲,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我们每个人还是一个人,我们在每个人本身的生命成长和生命完善过程中,工夫还是有它的价值的。


十、工夫在历代也是有不同的样态、不同的路径,在我们现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我们是否也可以探讨一种现代形式的工夫的可能性,这是我们未来探索工夫所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另外,跟这个相关的就是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在思考工夫本身时,应该把工夫当做我们可借鉴的资源之一,而不是唯一资源。也就是说儒家的工夫的参照资源,除了前面讲的佛教、道教之外,也可以和印度的传统、瑜珈的传统和基督教灵修的传统等相比照,在这样一种对话中可以让我们用更丰富的角度来探讨和理解工夫本身和工夫的丰富性、可能性。


今天是跟大家一起讨论,在这样开放的话题下我们可以谈什么,可以谈出来什么,未来能做些什么。如果未来研究工夫的话,不必要把工夫的概念和本体完全相对,或许可以采取宽泛的工夫的概念,在这样的一种撑大的概念之下再反过来看工夫在儒学史,乃至于在中国文化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史上的意义与价值,进而将它和我们现在的生活勾连起来,让它不仅仅成为一个纯粹文献的研究对象,也能在现实中有它的意义所在。

    

讲座之后,来自北京大学儒藏中心的甘祥满、哲学系的李丽珠、清华大学的高海波、人民大学的刘增光、首都师范大学的陈睿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曹婉丰等学者进行了精彩发言和互动讨论。北大儒藏中心、哲学系、中文系、国学院和人民大学哲学系、社科院哲学所等单位师生也参加了讲座。


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办,学衡数据、学衡微信公众号协办。具体讲座与讨论内容将刊登于《学衡》辑刊第二期。



学 衡

欢迎关注转发

⬅长按识别二维码

开启人文精神之旅

学术信息分享

⬅添加微信加入分享群

【学衡】微刊承续《学衡》杂志秉持“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之主张,介绍、反思古今中外之学术,分享新的知见与思考。文章力求内容原创、思维敏锐、文字雅洁,栏目涉及学术、学人、文艺、时评等等。《礼记》言:“合志同方,营道同术”,愿海内有同志者助我臂力,共襄盛举。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与朋友分享!阅读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学衡】微信公共平台!我们也一如既往地期待您和我们分享您的意见、文章和智慧!投稿信箱为【xueheng1922@126.com】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如果有文章内容、图片不适合在【学衡】微刊推送,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积极与您配合,妥善处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