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ISU学子 ┆ 潘逸沁:在上外,从西班牙语走向世界

SISU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4-09-03

●●●●


编者按:在“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中,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2023级硕士研究生潘逸沁荣获(多语种组)西班牙语冠军,这也是该赛事设置西班牙语组后的首位冠军。长达四个月的赛程对于选手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都是极大的挑战,潘逸沁稳定出色的发挥充分展现了上外学子的风采。从初学西班牙语时遇到的挫折,到如今游刃有余走上一个个更大的舞台,不断用西班牙语讲述自己的热爱。今天,让我们走近潘逸沁,共同感受热爱的力量


爱在心,口常开:

松江四载,初心常在

“可能我有些慢热吧,一样的知识,刚上手的时候我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从小到大的求学历程中,潘逸沁给自己的定位都是“努力型选手”,厚积而薄发,“既然上手比较慢,那我就多努力一些,平时练习的时间更多一点。”


高三的时候潘逸沁在宣讲会上听了上外老师的讲座,上外“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培养目标让她深受震撼,自己虽然一直很喜欢语言学习,但是“通国家,精领域”却是从来没有想过的,这个目标于是在她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也成为了她不断成长路上的标杆和持续追求的梦想。


潘逸沁的听写本


在上外本科的四年,陪伴她从教学楼到食堂路上的,总是耳机里循环播放的西班牙语,随着专业课听写本上一个个红圈圈渐渐消失,潘逸沁也找到了西班牙语学习的方法。本校保研后,潘逸沁在2023年“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中,成为该赛事设置西班牙组后的首位冠军。相比于兴奋或激动,潘逸沁更多的是欣慰,回想起学习西班牙的四年,她常常感慨:“来到上外学习西班牙语是我做出的最好选择,它打开了我的视野,向我展现了不一样的文化,让我能和世界各地的人沟通交流。”


回忆比赛过程,她还历历在目——决赛上午的口译环节,潘逸沁的分数与当时排名第一的同学相差了一分多,在赛中算是不小的差距。当天下午的即兴演讲环节主题是“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潘逸沁基于上外学子丰富的对外文化交往实践和感触,从容地讲述了自己对于外语人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的使命和担当的理解她说“中西文化和而不同,‘和’的部分让我们相互理解,相知相亲,而‘不同’之处则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的光芒。”最终,她的即兴演讲总分超出第二名七分,大比分领先获得冠军。


潘逸沁(右)在国才杯颁奖典礼现场


潘逸沁始终认为学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敢说。“学西班牙语之后我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从‘I人’变成‘E人’。”为了练习自己的口语,大二有段时间,潘逸沁经常主动和外教约饭,“一开始在食堂的那两个小时特别煎熬,因为我好多词都说不出来,外教又完全不会中文,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其实挑战蛮大的,因为我要不停地想怎么说。遇到不会的词,两个人经常只能面对面地打手势。”


时至今日,提起那段时光,潘逸沁对诸多细节仍然记忆十分深刻,“有一次她想和我说火龙果,但是她又不会说火龙果的中文,我不会说火龙果的西班牙语,她就给我比划,但火龙果又很难靠手势打出来,我当时看了好久也不知道是什么。”


虽然在交流中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困难,但这种方式极大地锻炼了潘逸沁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让她变得越来越“E”,2023年,潘逸沁利用上海塞万提斯图书馆的平台举办了读书交流会,用中文和西班牙语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成长。那年3月,上外西方语系在塞万提斯图书馆开展“访企拓岗、‘职’争朝夕”企业走访活动,潘逸沁向来访的学弟学妹们介绍了图书馆的日常活动,并向大家展示书架上的原文书籍,希望所有同学都能感受到学习外语的魅力。


纸不短,情更长:

骑士身旁,醉入文学浪漫


“读《堂吉诃德》的时候,我感觉一个个人物都从书里走了出来,成为了我的朋友”,潘逸沁开玩笑地说道。她喜欢文学,如今的她坚持每天阅读西班牙语原版文学作品,这些源源不断的知识输入也为她大量的表达输出提供了可能。


以塞万提斯为代表的西班牙文学无疑是西班牙语文学中的重要一支,但在世界另一端的拉美土地上,闪耀着西班牙语文学世界里的另一片星丛。潘逸沁第一次系统地接触拉美文学,是阅读博尔赫斯的作品。博翁独特的文风使得潘逸沁在初读西班牙语原文时很不适应,困难重重。


为了读懂这位“作家中的考古学家”,潘逸沁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了几个相关的短篇,一个个地查生词,一遍遍地反复阅读,“刚开始接触博尔赫斯作品的时候觉得困难重重,但是因为文字很美,所以我想一定要看懂,最后那几个短篇我每个都大概看了五遍。”万事开头难,在“啃下”了第一本作品后,潘逸沁开始逐渐踏入博尔赫斯笔下的世界,也进一步增添了她对文学的热爱。如今,博尔赫斯已经成为潘逸沁最喜欢的西班牙语作家之一。


潘逸沁的书架一角


对她而言,阅读带来的成就感与喜悦往往并不是读完合上书的那一瞬,而是在字里行间找到与其他作品关联的时刻。她仿佛一个侦探,顺着蛛丝马迹找出背后隐匿的线索,将看似独立的作品个体还原到相互联结的文学网络中,“书和书之间是有联系的,我特别喜欢探索这些联系,当我发现之后,我会有一种‘啪’一下被点亮的感觉,这个过程是很美好的。” 


在国才杯比赛的演讲环节,潘逸沁提到,中国文学想要走出去,就要做好译介工作,如何让外国读者知道并了解中国文学是我们所有外语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比方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有山水田园派,西班牙早期的诗歌中也有类似对于美好田园生活的憧憬。两国文化和而不同,正是因为我们对美好生活有相同的企盼,所以文化才会有交汇之处。从文学出发,潘逸沁不仅看到了书与书之间的联系,更看到了背后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关联。


打开潘逸沁的平板电脑,整齐排列的文件夹全都是西班牙语原版电子书。每读完一本,潘逸沁就会给那个文件重新命名,赋予它们独特的名字。存着博尔赫斯作品的文件夹被她命名为“迷宫,镜子和梦境”,每个名字都像是一个小小的诗篇,往往选自作者写作时常用的意象和元素,“我希望给它们一个浪漫的解释”,对于潘逸沁来说,这些文件夹不仅仅是存放书籍的地方,更是她与文学交织的情感延伸,每当她打开这些文件夹,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幻世界的大门,让她在文学的海洋中尽情航行,享受那份与作品共鸣的浪漫。


“我认为所谓的浪漫主义,就是在做事情时,并不关心它的最终目的,也不带很强的功利性。”潘逸沁希望自己始终有仰望星空的愿望和脚踏实地的底气,在文学这件事上,驱使着她不断地探索与阅读的始终是纯粹的热爱,文学俨然已经成为了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存在,更成为了她人生中一种浪漫的习惯。


不厌旧,也喜新:

天涯比邻,敢向世界奔赴

除了知识技能上的学习提升,上外老师们的治学态度也让潘逸沁印象深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潘逸沁看来,这是上外尤其是她所在的西方语系老师们的写照,他们不仅专业水平过硬,而且课堂风趣幽默,总能在不经意间对学生有所触动。这里的课堂培养了她对西班牙语的热爱,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让她坚定了自己选择的道路。她毫不犹豫地说,“在上外西方语系学习的日子是我最最快乐的时光。


在本科阶段,她还是上外卓越学院高级翻译人才实验班的一员,她始终记得在笔译课上吴刚老师和大家说的:“做学问的时候要保持低调和谦虚的态度。”潘逸沁认为,在当前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新鲜事物不断涌现,一味埋头故纸堆,拒绝与新风潮打交道的做法绝不是一个学者该有的谦虚态度。“不论是学习还是做学问都不能固步自封,我们需要对学术前沿有所了解,对时代脉搏有所感触,我觉得这是一个大学生应该抱持的态度。”


因此,在阅读经典的同时,潘逸沁也始终关注着每年拉美文学的新作,“文学扎根于社会,我在读最新的作品时常常在想是社会中什么因素让作家写出这样的文字。” 她会关注各类西班牙语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奖项揭晓后潘逸沁便会寻找并阅读获奖书籍,比较作家的风格,尝试判断流派,希望从中看到文学潮流的演变和走向。


潘逸沁在塞万提斯图书馆“阅读俱乐部”交流分享


在交流中的学习让潘逸沁快速成长,也让她越来越意识到西班牙语为她与他人交流、与世界沟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借助于学校提供的丰富平台,潘逸沁在进博会中化身“小叶子”,用流利的语言和亲切的笑容拉近了来自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距离;在校外,潘逸沁曾承担委内瑞拉总统访沪先遣队及委内瑞拉代表团的翻译和接待工作,协调安排总统访华事务,与相关机构对接总统来访事务。


潘逸沁在翻译(左一)


在这些实践中,潘逸沁深刻理解了西班牙语课堂上老师所说的“做同传不仅要语言好,还要学会思考。好的翻译才能帮助中国作品和中国故事走出去。”同时,她也更坚定了自己的专业使命,“各国文化间的共同性其实是远多于差异性的,作为一名翻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克服这些差异,从而促进不同国家与文明之间的交流,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小语种学生所肩负的责任。”在书本外更广阔的现实世界里,西班牙语正助力潘逸沁奔向更广阔的天地,架接起她与世界的桥梁。


“我很喜欢语言,也很享受在台上表达的感觉。所以我很感谢上外让我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有很多上台的机会。”从二十几人的西班牙语教室里进行课前演讲,到站在国才杯的大舞台上,潘逸沁的舞台越来越大,她时刻珍惜每一个能表达自我的机会,“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未来能够站在更大的台上,对更多人用西班牙语讲述中国故事,成为中外交往的青年桥梁。


策划|SISU融媒体中心·西索通讯社 西方语系

文字|姜怡安 孙梦彤 左芯仪 徐古琳

编辑|孙梦彤 施祎达

责编钱俊妮 袁仲实



●●●●

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

http://global.shisu.edu.cn

© 上海外国语大学微信公众平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外国语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